醫療常識★維生素B12有多重要? 這些問題都與它有關

  80歲的張爺爺近幾個月因為雙腳反覆紅腫就醫,經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但使用抗生素治療後病情仍反覆發作,而且即使腳紅腫的像米龜,張爺爺卻不覺得疼痛。醫師進一步檢查發現,患者的四肢肌力正常,但感覺較弱,尤其腳上對音叉的震動完全無感,抽血檢驗結果為嚴重的維生素B12缺乏。

  回溯張爺爺的情況,大約近1、2年他走路就不太穩,需要扶著傢俱行走,導致不愛出門。雖然張爺爺沒吃素,但不愛吃奶、蛋類食物,牙齒不好後更是連肉都不吃,只偶爾吃些魚肉,又因為胃不舒服,常吃胃藥,推測此為致病原因。

  65歲的李女士因為宗教信仰關係,從30歲開始吃全素,近年來個性變得多疑、不愛出門、脾氣暴躁,最近孩子更發現她開始出現奇怪行為,在房間囤積路上撿的雜物、生吃食物,詢問原因時說是神明的指示,家屬帶她來就醫檢查,發現李女士跟張爺爺一樣有維生素B12缺乏,此外還有大球性貧血。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醫師林洳甄說明,維生素B12是人體造血、DNA合成、神經系統維持完整不可或缺的元素,缺乏時可能會有貧血、舌炎、腸胃不適,以及神經精神症狀周邊神經系統症狀包含手腳發麻、感覺缺失、步態不穩、肢體無力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則包含情緒問題、躁動不安、思緒緩慢、記憶差、失智、或妄想混亂等精神狀況。

  林洳甄表示,張爺爺腳腫與胃不適及李女士的奇怪行為,皆是因缺乏維生素B12所致,經過補充之後都獲得改善。維生素B12存在動物性食物當中,例如蛋、奶製品、肉、海鮮等食材,對於一般非全素食者,日常飲食中的維生素B12含量幾乎能達到每日所需。食物中的維生素B12是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的,要經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作用之後與蛋白質分解,再和胃內在因子結合並形成錯合物,才能在小腸被吸收。

  因此,除了飲食中攝取不足之外,經過胃切除手術、無法生成胃內在因子的惡性貧血病人、長期使用制酸劑使胃酸分泌不足、萎縮性胃炎、長期使用抗生素使腸道菌落改變、長期酗酒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維生素B12的吸收障礙,進而導致維生素B12缺乏。這些狀況在腸胃功能退化的老人家身上比較容易發生。

  林洳甄指出,靠口服或注射補充維生素B12,大多症狀可得到改善,但仍有部分病人會有長期難以恢復的神經精神症狀,因此建議全素食的民眾和接受過胃切除術的患者,應注意維生素B12的補充。一般民眾應避免過度飲酒、注意飲食均衡、避免過度使用胃藥,有慢性腸胃症狀時應就醫,並和醫師討論是否有維生素B12缺乏的危險。若有老人家出現步態不穩、手腳發麻、記憶或情緒改變時,也應儘早就醫檢查。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全面健保特約藥局開賣「防疫酒精」原本是為民服務的美事一樁,沒想到卻因為配送難度是口罩的5倍,無法同一時間到貨,竟引發有民眾撲空後飆罵藥師私藏酒精的脫序狀況,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20)日呼籲民眾互相體諒,因為到下周五(2月28日)前每一家藥局僅...

閱讀詳情 »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蔓延,各地陸續傳出死亡案例,人心惶惶,高文音主持的年代新聞《聚焦2.0》本周六(2月22日)將播出「防疫專題」,請來胸腔內科名醫周百謙分享防疫知識,現場示範飛沫傳染的範圍,引發尖叫連連,高文音更脫口:「我的媽阿。」 周百謙表示空氣中懸浮粒子及路人飛沫,都可能含有病毒,而衣服及頭...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第24例COVID-19(武漢肺炎)確定病例,不但發病早在兩岸全面封關之前、無出國史又無明顯接觸史,抗煞專家、前疾管局長蘇益仁今(20)早說,國內已連續冒出2例不知道感染來源的病例,從副總統陳建仁到學界,不能再用社區「不用緊張」...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繼死亡首例的白牌車司機之後,國內再出現發病更早、且近2年無出國史又找不到明確感染來源的退休60多歲婦人病例,大家都想問怎麼感染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控制小組主任黃高彬精確點出,全因台灣與中國接觸與交往與他國不同,特別是從台勞、...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