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3度中風癱瘓患者 非侵入性技術助成功站立

  60歲王先生因罹患家族性腦部動靜脈畸形,37歲首次腦溢血中風;50歲2次中風;106年10月他3度中風,幾乎成為植物人,那時他才58歲。顱內動靜脈畸形是種先天性疾病,因腦部動靜脈脆弱、畸形,直接承受動脈的血流高壓易造成破裂出血,好發於20至40歲年輕族群,如果沒有妥善處理,血塊壓迫恐導致永久性神經損傷,甚至造成死亡。

  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部神經復健科主任蔡泊意指出,腦部動靜脈畸形所造成的腦溢血中風,必須在中風半年後積極復健,如果能夠持續復健,1年後則能到達穩定狀態。以王先生為例,發病住院後接受神經調控高速顱外磁刺激術,結合藥物及復健,包括腦壓及藥物調整、肺部復健拔除氣切管、張力控制、肌力訓練以及整合復健療法。

  在家人積極鼓勵下,讓他忍著痛接受治療及復健,終於恢復說話能力,且上肢已有反應,最近已能站立並練習行走。而55歲吳小姐則為另1個成功案例,2年前因腦部血管梗塞中風,右半邊癱瘓失去知覺,手部完全癱瘓無力,無法抓握物品,且對於冷、熱、痛、碰觸感完全喪失,甚至好幾次刀子切到了手也不覺得痛。

  經過神經調控治療結合精密腦部影像定位,治療1個月後,麻痺的肢體漸漸恢復知覺,初期是對溫水有感覺,數周後開始恢復肌肉力量,可以梳頭髮、端碗吃飯,現在已經可以獨立生活。蔡泊意表示,大腦受損壞死區域無法再生,但是受損部位仍有周圍存活區域,有可能取代壞死部分的機能,經由神經刺激可以讓此區成功替代。

  由於左右2側的大腦是互相競爭的,健康側的大腦受損後極容易過度活化,進而阻礙患另1側功能的恢復,神經調控新方法就是調整腦部的活性,讓剩餘的腦迴路得到重建,開啟新的連結,以達到功能的恢復。蔡泊意說明,「高速顱外磁刺激術」不用開刀,也不是侵入性技術,用來幫助癱瘓病患增加手部、下肢的力量,達到患側手握力增加,關節活動範圍變大。

  臨床觀察,配合正確的復健觀念及療程,例如,過度痙攣者應先藥物控制,或施打肉毒桿菌控制張力,持續復健20至30次,肢體癱瘓的改善程度可達3成至7成。

相關推薦

翻攝bannedbook、鳳凰網   100克紅薯(蕃薯)的熱量只有102kacl,而100g蒸米飯的熱量足足有116kcal,也就是說,紅薯在古代是米麵等糧食不夠吃的時候,用來填飽肚子的。因此,它的營養價值就經常被忽視。不過現代醫學證明,紅薯(蕃薯)不但營養價值奇高,對人體更有許多重要...

閱讀詳情 »

      世界很美好,誰都想和親人朋友多享受這人間的美好。可是為什麼同樣是人,有的人能長命百歲,有的人卻早早夭折。排除疾病的原因,多和後天的飲食和運動相關。只有找到對的長壽方法,才能夠長壽。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長壽動作,這個動作經過幾千年來很多驗證,每天經常做可以長壽1...

閱讀詳情 »

翻攝360,下同 隨著年齡增大,男性在容貌上也許變化不大,但是身體內部器官或組織細胞正在一點點老化,男人的小弟弟也不例外。男人小弟弟的衰老無法避免,但可以減緩其衰老速度是勢在必行的,因此,男性養生更應該注重小弟弟的各種變化,找到合適食療方法減緩其衰老速度。     這些現象表明...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