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總是這裡痠、那裡痛? 中壯年「痹病」中藥治療有妙方

總是這裡痠 那裡痛? 中壯年「痹病」中藥治療有妙方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

過敏、筋骨痠痛與「氣」有關! 醫:消耗要回補

天氣有變化,身體總是容易出狀況。無論鼻子及皮膚過敏,或四肢痠痛、關節風濕痛,資深中醫師李深浦分享傳統中醫如何看待「氣」的影響。

「氣就是你體內產生的熱量、營養的燃燒,運動產生的體能,這個都是體氣的變化。」知名中醫師李深浦表示,成人從事性事會消耗「腎氣」,而腎氣的消耗也會讓內氣慢慢地衰退。而腎氣並非永遠消耗不完,必須常常回補才能穩定氣的平衡。

李深浦醫師提到,當體氣不足時,肺功能也會較弱,首當其衝的是鼻咽,輕者打噴嚏、重者就以鼻塞、流鼻涕、呼吸困難為表現;筋骨的氣受到外在寒氣、風寒入侵,就會造成筋骨衰退、關節壓力不足,日常活動也更容易有關節磨損。當內臟的氣不足,身體就無法分清濁,進而堆積很多會引起病痛的代謝廢物。要減緩關節、筋骨的衰退,必須有生理方面的消耗節制,補「氣」也很重要,六十歲以後需要常常補筋骨之氣。

「痹病」中藥醫 補血氣、益肝腎、祛風濕

活到中壯年,氣血循環能力減弱,經絡、筋骨、肌肉痠漲疼痛、關節卡卡,一旦「風寒濕熱邪」入侵就會加劇,中醫統稱為「痹病」。除了吃止痛藥、貼藥布,其實也有純中藥成藥能治療,協助補氣血、益肝腎、祛風濕,改善痹病讓筋骨靈活。

多數民眾認為中藥療效不如西藥能快速緩解症狀,「中藥不會比西藥慢。」李醫師強調,中藥對症治療也能有很快的療效,但腎虛、關節退化較嚴重的病人,也不可能在用藥後立即緩解,因為關節與身體退化也並非一日之事,仍有一定的治療時程。

然而中藥治療重點在於「調節」,李醫師指出,曾有關節組織磨損的病人,服藥後有短暫疼痛加劇的情形,那是因為中藥正在幫助打通肌肉、組織與神經沾黏。

曾有患者分享,服藥後感覺筋骨好像真的有在動,晚上痛得厲害,天亮後就感到舒服許多,李醫師說,中藥沒有止痛在裡面,可是一定幫助受壓迫部位、沾黏得到舒緩,讓組織不再持續受損。

調理體質治痹病 天然藥材助改善

痹病的中藥治療以調理體質、改善氣血循環為主,像是以天然藥材如獨活、天麻祛風散寒濕;川芎、桂心補陽補血、行氣;杜仲、牛膝來補腰膝筋骨等。提醒民眾,成藥對個別體質效果不盡相同,若服用後有不適症狀,一定要尋求醫療協助。

【延伸閱讀】

中藥補腎防骨鬆 一「舉」兩得

宅在家不運動氣血不通 手腳麻中醫籲活血多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81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很多需要長時間站立的工作者,往往會有腿部水腫以及靜脈曲張的困擾;因此,預防腿部水腫、靜脈曲張等狀況就顯得格外重要。至於想要使用彈性襪來預防這些問題,該如何選擇呢? 醫用輔助襪 端視個人需求及接受度食藥署表示,如果有宣稱防止腿部血液蓄積所設計的器材時,例如預防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報導)防曬觀念深植人心,有人認為在室內也該防曬,卻也有人認為這樣太矯枉過正、沒有必要。皮膚科醫師指出,就算在室內紫外線也能穿透雲層、玻璃,造成肌膚出現老化、傷害。UV光大致分為會造成老化的UVA以及造成曬傷、曬紅的UVB,UVB在上10點到下午2點間最強,但UVA全天候照射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人體多達600兆細菌,腸道內細菌最豐富,口腔中的細菌居次,而常見的齲齒、牙周病,都是口腔菌群失衡造成。醫師強調,想要維持口腔菌群平衡,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做好口腔清潔。細菌大量繁殖 發生齲齒、牙周病台大醫院口腔內科主治醫師孫安迪指出,一般情況下,口腔環境存在著正常菌群,當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很多家長擔心小孩發育狀況,不確定目前身高是否正常。雖然預期身高是根據父母遺傳給小孩的基因決定,但這個公式還有正負7.5 公分差異,若後天成長營養不足、睡眠不足、少運動,可能連預期身高都不到,最低和最高差距高達15公分。兒科習慣用一簡易身高公式,預測孩子成年後預期身高:男生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