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總是這裡痠、那裡痛? 中壯年「痹病」中藥治療有妙方

總是這裡痠 那裡痛? 中壯年「痹病」中藥治療有妙方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

過敏、筋骨痠痛與「氣」有關! 醫:消耗要回補

天氣有變化,身體總是容易出狀況。無論鼻子及皮膚過敏,或四肢痠痛、關節風濕痛,資深中醫師李深浦分享傳統中醫如何看待「氣」的影響。

「氣就是你體內產生的熱量、營養的燃燒,運動產生的體能,這個都是體氣的變化。」知名中醫師李深浦表示,成人從事性事會消耗「腎氣」,而腎氣的消耗也會讓內氣慢慢地衰退。而腎氣並非永遠消耗不完,必須常常回補才能穩定氣的平衡。

李深浦醫師提到,當體氣不足時,肺功能也會較弱,首當其衝的是鼻咽,輕者打噴嚏、重者就以鼻塞、流鼻涕、呼吸困難為表現;筋骨的氣受到外在寒氣、風寒入侵,就會造成筋骨衰退、關節壓力不足,日常活動也更容易有關節磨損。當內臟的氣不足,身體就無法分清濁,進而堆積很多會引起病痛的代謝廢物。要減緩關節、筋骨的衰退,必須有生理方面的消耗節制,補「氣」也很重要,六十歲以後需要常常補筋骨之氣。

「痹病」中藥醫 補血氣、益肝腎、祛風濕

活到中壯年,氣血循環能力減弱,經絡、筋骨、肌肉痠漲疼痛、關節卡卡,一旦「風寒濕熱邪」入侵就會加劇,中醫統稱為「痹病」。除了吃止痛藥、貼藥布,其實也有純中藥成藥能治療,協助補氣血、益肝腎、祛風濕,改善痹病讓筋骨靈活。

多數民眾認為中藥療效不如西藥能快速緩解症狀,「中藥不會比西藥慢。」李醫師強調,中藥對症治療也能有很快的療效,但腎虛、關節退化較嚴重的病人,也不可能在用藥後立即緩解,因為關節與身體退化也並非一日之事,仍有一定的治療時程。

然而中藥治療重點在於「調節」,李醫師指出,曾有關節組織磨損的病人,服藥後有短暫疼痛加劇的情形,那是因為中藥正在幫助打通肌肉、組織與神經沾黏。

曾有患者分享,服藥後感覺筋骨好像真的有在動,晚上痛得厲害,天亮後就感到舒服許多,李醫師說,中藥沒有止痛在裡面,可是一定幫助受壓迫部位、沾黏得到舒緩,讓組織不再持續受損。

調理體質治痹病 天然藥材助改善

痹病的中藥治療以調理體質、改善氣血循環為主,像是以天然藥材如獨活、天麻祛風散寒濕;川芎、桂心補陽補血、行氣;杜仲、牛膝來補腰膝筋骨等。提醒民眾,成藥對個別體質效果不盡相同,若服用後有不適症狀,一定要尋求醫療協助。

【延伸閱讀】

中藥補腎防骨鬆 一「舉」兩得

宅在家不運動氣血不通 手腳麻中醫籲活血多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81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43歲的宋小姐偶然間觸摸到自己的右胸有一個硬幣大小的明顯硬塊,前往醫院就後,確診為乳癌第二期,在醫師的建議下,宋小姐先接受化療及標靶治療,待腫瘤縮小後,再以ICG 螢光顯影輔助系統,施行「3D內視鏡微創乳房切除手術」,術後,宋小姐未感到任何疼痛,兩天後即平安出院。3D內...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打從一出生人就開始呼吸到離開那天,每天吸氣吐氣其實相當不簡單,因為它必須動用到身體許多肌肉協助胸腔的擴張與縮小。對長期藉由呼吸器維生的病患來說,很有可能因為缺乏反覆訓練,就「忘記」怎麼呼吸了。事實上,即便在使用呼吸器的當下,也記得要透過身體不斷地訓練,才能漸漸恢復自主...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賴以玲/台北報導】依據國民健康署民國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新診斷出子宮頸癌個案1,433名,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7.9人,為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9位;民國109年子宮頸癌死亡人數為668人,標準化死亡 率為每10萬人3.1人,為我國婦女癌症死因第8位。 抹片有異常務必即時回診追...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秋天到了,又是聚會大吃大喝曬IG美圖的時候!平常一杯奶茶或飲料不離手的甜食控有福了!目前推出最新的秘密武器──巧克力牛奶!用黑可可鈕扣沖泡出來的巧克力飲品,就是最健康及最新的變美飲品之一。純巧克力中含有多種豐富的抗氧化物,如:可可多酚、類黃酮。醫生提示,適量的攝取除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