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老人皮膚長水泡到處破⋯失智、中風常併發「類天皰瘡」

老人皮膚長水泡到處破⋯失智 中風常併發「類天皰瘡」
一位患有失智症及巴金森氏症的84歲女性長期臥床,於軀幹及上肢出現少量、偶發性的水泡,2、3週後新發水泡數目明顯增加,造成身體多處傷口。醫師指出,出現這樣的情況稱作類天皰瘡,需透過口服類固醇治療控制。

老年人好發的類天皰瘡是什麼?
郭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劉貴中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自發性自體免疫疾病,起因於體內產生抗體,攻擊位於表皮層與真皮層交接處,用來固定表皮細胞於真皮層上的某些結構蛋白,進一步產生發炎反應,導致表皮層與真皮層分離,形成皮膚水泡。

類天皰瘡好發於6、70歲以上的族群,且年紀愈大,發生機率愈高,且男女比機率差不多。此外,類天皰瘡的患者有較高機會合併中風、失智、巴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等神經系統問題,且神經問題通常早於類天皰瘡發作。

類天皰瘡2大典型病灶

  • 膚色發紅於軀幹或四肢出現
  • 正常、大顆、緊實的水泡或血泡,會癢

劉貴中說明,約有5成患者會先出現發癢的紅色風疹塊,幾天或幾週後才在風疹塊內出現水泡。水泡傷口通常2至3週後自行癒合,不產生疤痕。頭皮、臉、黏膜處的病灶較少見。

其中約5分之1患者,會以非典型的皮疹為表現,譬如只有紅色斑疹或風疹塊、卻沒有水泡;或只有皮膚癢、卻沒有任何皮疹。或水泡有時候只長在身體的某個部位,如小腿前脛,或手部等。這些情況皆可能造成診斷類天皰瘡的困難。

類天皰瘡一旦發作,通常會持續數月至數年,病情可能自行緩解後又復發,不僅易導致水泡傷口感染,紅皮症導致水分及電解質不平衡等併發症,更常見因治療類天皰瘡而長期使用的藥物所造成的副作用,或因患者本身年紀大、患有慢性病所帶來的併發症。美國統計資料顯示,類天皰瘡併發症的年死亡率可達6~19%。

類天皰瘡的標準診斷方式是皮膚切片檢查,以及直接與間接皮膚免疫螢光檢查。劉貴中提醒,若出現以上典型症狀,合併病患年紀大及前述神經疾病,並排除其他如接觸性皮膚炎的鑑別診斷後,用藥應以能抑制自體免疫反應的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或調節劑為主,患者可望在幾週內控制病情,然後逐漸減量,以最低劑量維持數月至數年的用藥。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文 / 陳偉周 時序進入6月,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仍處於相對高點,已邁入第4周的全國3級疫情警戒,不知何時才能除。在艱困的環境下,仍得有人冒著染疫風險,在第一線承擔維持社會運作的必要任務。 《今周刊》透過3個故事,向那些在不同崗位上默默付出的人們致敬。 護理媽媽宣言》國家需要時隨時站上前線戰鬥 2016...

閱讀詳情 »

撰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他們,大概從4、5年前開始,就都是用『大中華區』的名義在談(授權)。」談及中國近年在亞太新藥市場暴增的「存在感」,某大藥商資深副總語氣中透露一絲苦澀。 以前,台灣藥品市場不是原藥廠直接在台設分公司銷售,就是台灣代理商拿授權;近年來,新興崛起的中國藥廠卻以制霸姿態和原藥廠談,一...

閱讀詳情 »

本土疫情嚴峻、疫苗短缺,疫情指揮中心與專家討論後定出接種順序,先前指揮官陳時中就地方首長擬自行調整順序,重話表示,以中央說的算,若地方未根據中央的一個目標順序進行施打,「會減配疫苗」。不過,台中市長盧秀燕今喊話,「防疫不要死板板,要稍微彈性一點」,她要為殯葬業、媒體業、保全、里長、義消義警義交、外送...

閱讀詳情 »

台北市內湖區壹電視大樓7日發生一名棚內攝影師猝死在廁所內,8日晚間該名攝影的PCR結果出爐,為陽性。電視台協調北市府火速設置快篩站,安排全體員工快篩。目前已篩166人有11人呈陽性,包含2名主播。最新消息,這11人中有2人PCR陰性,其中一名為吳姓主播。(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延伸閱讀】 快新聞...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