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老師工作壓力大 長期偏頭痛又犯眩暈真難熬

老師工作壓力大 長期偏頭痛又犯眩暈真難熬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時序進入冬天,以往就有偏頭痛病史的黃老師,這1個多月來更是眩暈不已,不僅腦袋脹痛,甚至嚴重到想吐,這些症狀有時只有短暫幾分鐘,有時卻持續數小時,影響生活甚鉅。原以為是教學工作壓力大、體力不足所致,但近日飲食正常也充分睡眠,眩暈頭痛的情況仍不見改善,前往耳鼻喉科就診,才發現是「眩暈合併前庭型偏頭痛」,經醫師對症治療後病情明顯好轉。

 

收治黃老師的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眩暈症的發生也可能伴隨嘔吐或頭痛等症狀,像「眩暈合併前庭型偏頭痛」好發於過去有頭痛病史的患者身上,發作時,患者須承受眩暈及頭痛的雙重打擊,並且會畏光、怕吵,苦不堪言!若不積極就醫,不僅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且症狀將逐漸加劇,越發難以治療。

 

李宏信補充,眩暈合併前庭型偏頭痛的誘因主要與生活壓力大、睡眠不足、作息不規律、天氣變化劇烈、長期情緒不穩定等有關。像黃老師平日早晨7點多就必須到校,下班後又要批改學生作業,屬於壓力大又睡眠不足的類型,加上最近天氣溫差大,所以發作頻率較高。

 

李宏信強調,眩暈會發生是因為主導人體平衡的「內耳」出了問題,也就是內耳淋巴液積水所導致,其成因在於膽固醇或血脂肪沉澱,造成內耳血管阻塞、血流不通,加上精神壓力過大,引發血管過度收縮而血流不暢,進而使組織缺血壞死,最後導致內耳神經萎縮,出現眩暈症狀。

 

臨床上對於眩暈的治療,通常不會以手術方式作為第一線治療,因手術仍存在風險且有復發的可能。李宏信說明,一般會建議服藥加以控制,例如急性期多以利尿劑來排除體內之鹽分及水分,藉此降低內耳壓力;待病情緩和後,再給予促進血液循環之藥物,來增加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若需長期治療,則以神經滋養、血管擴張等藥物為主。

 

家醫科醫師李政道臨床觀察發現,許多眩暈患者對於初期的頭暈症狀不以為意,認為多休息就會好,直到天旋地轉站不穩時,才趕緊就診,。但這時病情已經惡化,不僅要花更多時間治療,生活品質也會大打折扣。為避免眩暈上身,平時應盡量維持規律作息、定時運動及適時放鬆情緒,最重要的是,一旦出現眩暈現象,務必趕緊就醫。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頭部或脊椎急性外傷,因受重擊破壞引發廣泛性出血且血流不止,在手術過程中,必須盡快找出出血點並有效止血,否則將增加病人風險,甚至術中發生休克、死亡。馬偕醫院常收治創傷性腦出血患者,搶救四五個小時與止血苦戰,所幸家屬有同意使用「含凝血酶止血劑」,加速手術進行,鬼門關前將人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我兒子這麼小,到底要不要割包皮呢?」相信這是新手爸媽常見的疑問,花蓮慈濟泌尿部陳聖復醫師表示,包皮是身體與生俱來的一塊皮膚,作用是為了保護男性陰莖,原則上不建議小朋友割包皮,兒童階段只需要注意日常清潔即可;若到青春期後,小男孩因包皮過長出現反覆特定的感染症狀、尿路感染...

閱讀詳情 »

萬聖節剛過,台灣各地都有扮鬼、cosplay的活動,不過你知道萬聖節的由來嗎?這個不是傳統中華文化的節慶,又是怎麼開始的呢?在剛過完萬聖節的你,也來補一點萬聖節的知識吧! 萬聖節剩下的南瓜,其實是營養豐富的食材,讓營養師帶你快速了解南瓜的功效與營養價值吧! 為什麼萬聖節家家戶戶必備南瓜燈? 說到萬...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全世界爭先開發新冠肺炎疫苗,國內目前有3間藥廠正在第1期臨床試驗,若順利最快12月下旬能開啟第2期臨床試驗,所需實驗人數須要3,500以上,衛福部食藥署不希望因收案減緩臨床實驗速度,建立「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意向登記平台」,平台宣布僅約20分,已約有百人登記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