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耳鳴24小時不間斷折磨人 這些致病危險因子你有嗎?

耳鳴24小時不間斷折磨人 這些致病危險因子你有嗎?

【NOW健康 李蔚萱/台北報導】英國有1名退役消防員某日至酒吧欣賞樂團表演時,因為現場音量過大感到不適而提早離開,沒想到仍導致聽力受損,隔天發現耳朵疼痛不已。自此耳邊就經常出現尖銳的耳鳴聲,無法正常生活,夜晚甚至完全無法入睡,必須想辦法讓自己筋疲力竭後才得已昏睡,耳鳴24小時不間斷,宛如地獄般的折磨,最終讓男子幾乎抓狂而選擇輕生。


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耳鳴雖然不會致命,但耳鳴症狀若不治療,通常雜音會越來越大聲,發作頻率越來越密集,導致情緒低落、焦慮,造成患者極大的精神壓力,痛不欲生。聽力受損是耳鳴常見的後遺症之一,發作時應盡早積極就醫,且必須要有耐心的配合醫囑服藥,症狀便會逐漸好轉。其實許多患者的症狀就如同上述新聞中的消防員一樣,因此把握耳鳴的治療黃金期,發作的前2周最為重要,才不至於發生永久性的傷害,造成無法挽回的憾事。


李宏信進一步指出,引發耳鳴的原因除了噪音傷害之外,外耳受傷、病毒感染、睡眠障礙、精神壓力大及藥物等,也都有可能導致耳鳴。至於大部分年長者的耳鳴,是因內耳老化所引起,年紀越大,發生的比例也越高;然而許多長輩往往沒有正視耳鳴問題,認為只是自然老化,延誤治療的後果恐惡化為重聽,若不及早治療,想要痊癒是很困難的事情。


耳鳴問題至少須持續治療半年以期症狀有所改善。李宏信說明,臨床會給予服用清血藥物,防止血管過度收縮,讓內耳的血液循環通暢,同時給予神經營養劑,恢復內耳神經,使其回到正常聽神經功能。治療期間內務必要定期回診與耐心服藥,即使不易治療,也應耐心用藥以減輕耳鳴症狀,即耳鳴由大聲變為音量低,而漸漸變小聲,最後消失。


年紀大的患者常伴隨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而膽固醇、脂肪等物質會沉積在血管壁,使血液無法順暢流通。為避免耳內組織萎縮甚至壞死,因此一定要服藥控制好三高,幫助血管暢通,讓內耳組織及神經得到充分的養分,才不會影響耳鳴的治療成效。此外,耳鳴患者不宜太過勞累,因為精神壓力大會使血管收縮,同樣也會引起神經萎縮跟退化。


家醫科李政道醫師叮嚀,耳鳴患者平時應少抽菸飲酒,避免出入高分貝噪音的場所,盡量少服用耳毒性藥物。最重要的是把握睡眠充足、固定運動及多喝水3原則,能促進身體新陳代謝,修復人體細胞,保持愉悅心情,適時舒壓,藉由調整生活習慣及適當地投藥,便能穩定控制耳鳴。


更多NOW健康報導
▸吃火鍋配飲料超過癮! 小心頭痛中風找上門
▸【影】「糖」與「醣」怎麼分? 影響血糖起伏變化最大的是它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學會控「醣」、穩住血「糖」 控制糖尿病其實沒有這麼難!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懷孕可以擦類固醇藥膏?對胎兒健康有影響?這是讓所有孕婦擔憂的問題。長庚紀念醫院透過實證醫學研究發現,只要整個孕期使用的強效類固醇藥膏總量不超過300公克,都不會對胎兒產生傷害。這項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實證醫學最佳期刊《考科藍系統性回顧資料庫》(Cochrane Datab...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喬萱報導)阿蘭(化名)過去未婚生子,在沒有登記結婚下,打算獨自扶養孩子,但為了賺更多錢,被朋友引誘下誤觸毒品,不但上癮甚至還販賣起毒品,多次鋌而走險,最後被警察查獲,直到入監後,孩子只能託給母親照顧,只要過節,母親就會帶孩子到監所去探望阿蘭,也讓阿蘭對過去行為深感懊悔。多點關心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45歲的程健智,因罹患先天成骨不全症罕見疾病,身高只有123公分,體重43公斤,因從小骨骼發育不全,求學過程時常不小心骨折,直至國中時期,才經檢查確診罹患成骨不全症,醫師甚至判定活不過25歲,但面對一連串的困苦遭遇,程健智不但沒氣餒,更順利考取獸醫系,甚至立志當無障礙計...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66歲余女士從事蛋農工作,每天長時間在養雞場撿拾雞蛋。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患者自述以前常會有兩腳小腿腫脹的感覺,尤其下午到晚上睡覺時特別明顯,一開始病患擔心是不是缺乏鈣質而引起,因此每日補充鈣片外加走路運動,又加強按摩靜脈曲張處,但未獲得改善。一個月後雙腿還是腫脹,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