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耳鳴24小時不間斷折磨人 這些致病危險因子你有嗎?

耳鳴24小時不間斷折磨人 這些致病危險因子你有嗎?

【NOW健康 李蔚萱/台北報導】英國有1名退役消防員某日至酒吧欣賞樂團表演時,因為現場音量過大感到不適而提早離開,沒想到仍導致聽力受損,隔天發現耳朵疼痛不已。自此耳邊就經常出現尖銳的耳鳴聲,無法正常生活,夜晚甚至完全無法入睡,必須想辦法讓自己筋疲力竭後才得已昏睡,耳鳴24小時不間斷,宛如地獄般的折磨,最終讓男子幾乎抓狂而選擇輕生。


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耳鳴雖然不會致命,但耳鳴症狀若不治療,通常雜音會越來越大聲,發作頻率越來越密集,導致情緒低落、焦慮,造成患者極大的精神壓力,痛不欲生。聽力受損是耳鳴常見的後遺症之一,發作時應盡早積極就醫,且必須要有耐心的配合醫囑服藥,症狀便會逐漸好轉。其實許多患者的症狀就如同上述新聞中的消防員一樣,因此把握耳鳴的治療黃金期,發作的前2周最為重要,才不至於發生永久性的傷害,造成無法挽回的憾事。


李宏信進一步指出,引發耳鳴的原因除了噪音傷害之外,外耳受傷、病毒感染、睡眠障礙、精神壓力大及藥物等,也都有可能導致耳鳴。至於大部分年長者的耳鳴,是因內耳老化所引起,年紀越大,發生的比例也越高;然而許多長輩往往沒有正視耳鳴問題,認為只是自然老化,延誤治療的後果恐惡化為重聽,若不及早治療,想要痊癒是很困難的事情。


耳鳴問題至少須持續治療半年以期症狀有所改善。李宏信說明,臨床會給予服用清血藥物,防止血管過度收縮,讓內耳的血液循環通暢,同時給予神經營養劑,恢復內耳神經,使其回到正常聽神經功能。治療期間內務必要定期回診與耐心服藥,即使不易治療,也應耐心用藥以減輕耳鳴症狀,即耳鳴由大聲變為音量低,而漸漸變小聲,最後消失。


年紀大的患者常伴隨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而膽固醇、脂肪等物質會沉積在血管壁,使血液無法順暢流通。為避免耳內組織萎縮甚至壞死,因此一定要服藥控制好三高,幫助血管暢通,讓內耳組織及神經得到充分的養分,才不會影響耳鳴的治療成效。此外,耳鳴患者不宜太過勞累,因為精神壓力大會使血管收縮,同樣也會引起神經萎縮跟退化。


家醫科李政道醫師叮嚀,耳鳴患者平時應少抽菸飲酒,避免出入高分貝噪音的場所,盡量少服用耳毒性藥物。最重要的是把握睡眠充足、固定運動及多喝水3原則,能促進身體新陳代謝,修復人體細胞,保持愉悅心情,適時舒壓,藉由調整生活習慣及適當地投藥,便能穩定控制耳鳴。


更多NOW健康報導
▸吃火鍋配飲料超過癮! 小心頭痛中風找上門
▸【影】「糖」與「醣」怎麼分? 影響血糖起伏變化最大的是它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學會控「醣」、穩住血「糖」 控制糖尿病其實沒有這麼難!

相關推薦

【圖文提供/媽媽寶寶】恭喜各位成為新手爸媽!為不知如何選購育兒用品,而覺得苦惱嗎?此次特別根據懷孕階段,為孕媽咪整理了購買建議,也將育兒用品分成5大類,提出數量建議,供新手爸媽參考。   依懷孕時程 給予購買建議   根據懷孕的不同階段,特別為孕媽咪整理了購買建議事項,並教媽咪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新冠肺炎延燒,台灣此刻需要普篩嗎?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副教授李建璋指出,普篩是指全國民眾都篩檢,全球僅全國30萬人口的冰島辦的到,以「廣篩」讓大部分需要的人可檢測較可行。醫師強調,若以「陽性覆蓋率」的篩查網來看,台灣為揪出1名陽性個案共篩120人,比韓國50人還多,篩檢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國內今(16)日無新增確診病例,昨(15)日新增962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截至目前累計50,703例(含47,407例排除),其中395例確診,分別為340例境外移入及55例本土病例。確診個案中6人死亡,155人解除隔離,其餘持續住院隔離中...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80多歲的阿祥(化名)在60多歲時罹患大腸癌,治療完成過5年再度復發,在第1次復發後,接下來每兩三年就復發1次,總共經歷了4次的肝轉移,幸好阿祥警覺性高,積極追蹤,透過液態切片定期篩檢及早發現轉移並切除。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王輝明表示,非侵...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