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肝臟如何排毒? 回歸天然飲食減輕肝代謝負擔

肝臟如何排毒? 回歸天然飲食減輕肝代謝負擔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體內正常的新陳代謝過程會使細胞不斷累積毒素,細胞會將毒素排進血液,最後送進肝臟排毒。這是一段極其精巧的排毒過程─—當毒素還在血液中時,在體內巡邏的抗氧化劑會前仆後繼的攻擊,避免身體遭受氧化,然後親自把這些毒素帶進肝臟。肝臟抓住毒素後,會釋放抗氧化劑,於是這些小原子再度回到體內進行巡邏的任務,此時肝臟便開始努力排毒。

肝臟排毒的過程分為兩個步驟。在第一步驟中,肝臟中的化學反應能夠由以下三種方式來中和並排除毒素: 
‧將毒素排進膽汁,最後由糞便排出。 
‧讓毒素藉由尿液或汗水排出。 
‧將毒素轉換成中間產物,這種物質有可能比原本 的毒素更具毒性。

一旦毒素轉換為中間產物,肝臟便開始進行第二階段的排毒過程,以解決中間產物的問題。在這個階段,肝臟會產生更多化學反應來中和中間產物的毒性,並使其變成水溶性物質。此階段完成後,被中和過的毒素便可透過尿液或汗水排出體外。

要完成這些複雜的化學排毒過程,得靠一組酵素幫忙─—細胞色素p450系列。這些酵素的正常運作則仰賴充分的營養素,如維他命C、維他命B群、硒、鎂、硫磺和各種胺基酸,包括蛋氨酸和半胱氨酸。
從人類的進化過程看來,人體排毒系統的順暢運作必須仰賴新鮮的鹼性食品。若我們採取天然飲食,身體裡將有足夠的抗氧化劑來保護身體不受毒素的侵襲,肝臟內也將有充分的營養素來協助完成第一和第二階段的排毒過程。

毒素堆積導致身體酸化
人體的構造實在非常奧妙,即使在毒素過多的情況下,身體還是可以啟動緊急的備用系統。因為過多毒素最容易使身體酸化,人體於是會啟動一個或更多的備用系統來重建酸鹼平衡。例如呼吸變快能夠釋放出較多二氧化碳這種酸性物質,這就是身體試圖暫時降低酸性的方式。如果體內持續累積過多的酸性物質,身體就會抽出骨頭內的鈣質和礦物質來中和這些酸性物質。骨頭變軟代表骨質正逐漸溶解,最後會演變成骨質疏鬆症。
人體有這樣的備用系統,是因為體內難免會過度酸化,但備用系統只能偶爾動用,太常使用會引發許多健康問題。然而近幾百年間,人類飲食已經亮起紅燈,因此必須時常動用到備用系統。

原因如下:現代生活中存在著數千種毒素,今日的食物含有太多化學物質,而且都經過高度加工。我們吃進去的不再是真正的養分,而是偽裝成食物的原子,欺騙身體吸收。這些原子無法被身體利用,反倒會刺激細胞並引起發炎,而且肝臟的第一排毒階段還會把這些原子變成更毒的物質。我們吃進的毒素除了色素、香精、改良劑、人工香料,還有干擾體內訊息傳送的荷爾蒙。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人工化學物質的數量與種類也都呈現倍數成長,這些實驗室創造出來的產品充斥在我們呼吸的空氣、洗澡水、飲用水、塗抹在臉上的化妝品、去污的洗衣精、牆壁的油漆、床墊防火材質所釋放出的毒氣等等。

腸道內原本有許多負責維持健康的好菌,但由於我們太常接觸到化學物質,在各種直接與間接的攻擊下,這些好菌也面臨即將絕種的危機。當我們服用抗生素時,就形同直接攻擊好菌,而接觸抗菌物質便是間接性的攻擊,就是每當我們洗澡、洗衣、打掃家裡和工作場所時,都不斷接觸到各式防腐劑、保鮮劑、殺蟲劑、抗菌劑或抗病毒劑等等都是。
腸道好菌的死亡等同於第一道防線的瓦解,這會連帶引發現今流行的各種慢性病。
雖然現在的食物供給量極為充裕,但營養素卻愈來愈少。各種因素都使我們無法從飲食中獲得足夠的養分,包括貧瘠的土壤、現代農耕法、交通運輸、放射線、殺菌、咀嚼不全和腸道好菌的滅亡等,這些因素都會打亂身體的代謝平衡,使身體喪失蓬勃的生命力。

此外,營養不良會使我們感到飢餓。當你的身體需要這些養分,大腦就會發出飢餓的訊號,希望你多吃一點。只有在身體取得需要的養分後,飢餓感才會消失。但若是你吃的食物缺乏足夠的營養,或是營養的形式無法被身體利用,你就會一直處於飢餓的狀態。
總而言之,現代生活中的毒素量已超過身體所能承受的範圍。你的身體不但必須加倍努力排除毒素,還必須面對腸內益菌與養分缺乏的問題。而我們的身體卻尚未發展出足以處理現代飲食的能力。那該怎麼辦呢?答案就是將飲食及身體回歸到最天然的狀態,大量攝取新鮮的生食、輕煮過的食材,並保持規律排便的習慣。盡量減少接觸各種清潔劑、抗生素和充滿化學成分的物質,這樣可以避免身體累積更多毒素,現在市面上到處都買得到各種比較環保,也較不傷身體的商品。

(本文摘自/效果驚人!90%的疾病都能逆轉.全食物救命奇蹟(暢銷新裝版)/柿子文化)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延伸閱讀】

痛到無法工作!類風濕性關節炎全方位照護 降低未來失能

助患者挺進移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DC藥物納健保

婦人長期腰痛腿痠 竟是肺癌骨轉移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411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我好不容易鼓氣勇氣喝了瀉藥,竟然被醫師發現清腸不徹底,難道一定要重做一次大腸鏡檢查嗎?」振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任嫻表示,大腸鏡檢查前,一旦清腸「服用瀉藥」與「飲食控制」的動作不夠確實,就會影響檢查的進行,降低腫瘤的偵測率,此時必須再找時間重新做一次檢查。提醒要...

閱讀詳情 »

瘦子也有可能高膽固醇!加上辦公室久坐不動,中醫師就發現越來越多年輕人有高膽固醇,甚至出現胸悶、心悸。不想讓心血管疾病上身,最好多攝取高纖維蔬菜,有些水果因為糖分太高,適量就好,中醫師特別提醒抽煙會導致高膽固醇狀況惡化,戒掉也能多少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民視新聞/林秀宜 吳俊德 台北報導) 【延伸閱讀...

閱讀詳情 »

健康中心 / 徐詩詠報導餐前、餐後吃水果在台灣是很普遍的飲食習慣,橘子也是國人經常選擇的水果之一,常見的選項有椪柑、海梨(桶柑)和茂谷柑等;有營養師也在臉書上分享吃橘子對人體的好處,同時也警告這2種人不適合常吃橘子。美女營養師夏子雯表示,橘子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還含有多酚...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因疑似發生血栓事件,歐洲多國暫緩施打牛津AZ疫苗,很可能影響首批接種對象意願。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強調,歐洲接種牛津AZ疫苗後,血栓發生率沒有明顯提升,發生血栓與疫苗沒有關係。 接種牛津AZ疫苗血栓發生率 觀察值遠低期望值 李秉穎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