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肩痠、手麻誤認五十肩 正值壯年竟得巴金森病

  民眾普遍認為巴金森氏症是高齡者的疾病,但根據統計,近1成5的巴金森病患者確診時年齡不到40歲,正值人生黃金歲月,卻遭疾病重創,出現肢體僵硬、動作遲緩,以致出現自我封閉甚至罹患憂鬱症。

  臺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吳瑞美指出,許多人以為罹患巴金森病就會出現「顫抖」的症狀,但其實這只是巴金森病初期常見症狀之一,患者還會出現動作變慢、肢體僵硬無力、字越寫越小的情形。

  現年40歲的正雄曾是事業有成的高階主管,於3年前確診巴金森病,剛開始出現肩膀痠痛、右手發麻,讓他誤以為是五十肩發作,但隨著行動日益緩慢、肢體僵硬,寫字時歪七扭八無法勝任工作之後,至神經科就醫才確診為巴金森氏症。

  由於不了解疾病,加上承受極大壓力,據統計,逾4成巴金森病患者併發憂鬱症,臨床觀察,其中年輕型巴金森病患者比年長患者更容易出現自我封閉的狀況,因為中壯年正值衝刺事業、成家的重要階段,一旦確診巴金森病,對個人與家庭的衝擊都是一大衝擊。

  吳瑞美說明,巴金森病部分症狀容易與五十肩、腕隧道症候群或其他疾病混淆,臨床高達3成患者先至復健科、骨科求診,無法即時對症下藥、延誤治療時間。巴金森病的腦功能損傷屬於不可逆,吳瑞美表示,若沒有及早發現治療,患者容易出現動作障礙,且喪失行動能力,進而連口語表達能力也會變差。

  目前已有多種巴金森病的治療方式可延緩疾病惡化速度,緩解憂鬱情緒,吳瑞美提醒,民眾如有肢體發麻、刺痛、不自主抖動或肢體僵硬,應儘速至神經科求診。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目前守好社區感染這一條防線,最怕有居家檢疫、居家隔離仍趴趴走的民眾衝出缺口,台北市衛生局最新一天之內針對6名不遵守居家檢疫規定的民眾分別開罰1萬元,寫下單日新高;北市迄今已逮到12人趴趴走,其中有待在飯店檢疫的美籍男子偷溜飯店樓...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武漢肺炎蔓延全球,每個人聽到新型冠狀病毒都怕,無不設法保護自己免於風險,要對抗病毒上身,除了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做好外在防護、養成運動習慣並維持良好生活作息之外,營養師提醒,把握飲食的營養也很重要,日常生活就有些常見且容易取得的食物,...

閱讀詳情 »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世界各國正嚴加防範,台灣至今(2月12日)尚未發生社區感染的狀況,除了政府全力動員醫界防疫,全國民眾配合做好個人防疫也是關鍵之一。為防堵疫情擴散,疾病管制署將有被傳染疑慮者,依感染風險程度區分為「自主健康管理」、「居家檢疫」、以及「居家隔離」三種處理方式,提醒相關民眾應積極配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