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胃腸道基質瘤新藥 台灣抗癌研究新紀元

  台灣抗癌藥物研發再創佳績!國家衛生研究院、泰緯生命科技簽署技轉授權,國衛院研發多時、用於治療胃腸道基質瘤、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新一代抗癌藥物「DBPR216」,交由民間藥廠繼續研發,預計3年內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國衛院指出,實驗證實,不論是於動物體內或體外活性測試,「DBPR216」均展現出良好的抑制腫瘤生長效果,尤其是腸道基質瘤,抗腫瘤療效遠優於現有3種藥物。

  「DBPR216」是以c-Kit/FLT3為分子標靶的酪胺酸激酶抑制劑,可治療胃腸道基質瘤(GIST)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臨床上,胃腸道基質瘤、白血病患者,常因c-Kit基因突變產生抗藥性,以致治療無效或復發,降低平均存活期。

  臨床顯示,胃腸道基質瘤好發於40歲以上族群,50至70歲間為發生年齡高峰,發生部位以胃部居多,占5到6成,其次為十二指腸以下到迴腸,約占2至3成,其餘1成為在大腸、食道等非胃部等部位,另後腹腔也可能會發生基質瘤。

  早期胃腸道基質瘤並無明顯症狀,有些人出現上腹悶痛、類似胃食道逆流等胃腸輕微不適,但容易被忽略,因此,大部分患者是在健檢照胃鏡時意外發現。

  目前胃腸道基質瘤的臨床標準治療為「手術完整切除腫瘤」,以降低復發和轉移風險,後續視情形使用標靶藥物治療,但目前標靶藥物常產生抗藥性,影響療效,提高復發風險。

  國衛院表示,「DBPR216」計畫是政府跨部經費接力支持的成果,首先由科技部經費支持初期研究探索,續由衛福部經費加速研發進展,找到具發展潛力的候選發展藥物,最後在經濟部法人科專計畫支持下,確認候選發展藥物,並完成部分臨床前試驗。

相關推薦

▲(照/亞大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風後「痛」不欲生?治療得要及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吳書毅指出,中風患者約有1成會出現嚴重肩膀疼痛,並伴隨交感神經交互作用產生「複雜性疼痛症候群」,疼痛不限於肩膀,甚至手部也會出現疼痛、腫脹、泛紅、溫度異常等情況,若未適當治療,後遺...

閱讀詳情 »

新冠肺炎來勢洶洶,網路上也傳出不少大蒜水、喝普洱茶等食補抗病毒的說法,真的有效嗎?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造成武漢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屬於一種新型態的冠狀病毒,醫界目前仍未完全瞭解其特性,亦未有經科學實證之防治方法;若民眾健康無虞時,適當食補可促進健康,但若出現呼吸道症狀時,則應及早就診接受治療...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原本針對伊波拉病毒研發的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如今被視為治療新冠肺炎最有潛力的新藥,各國無不爭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6)日透露,台大醫院已經和美國接洽,爭取要在台灣展開一連串的臨床試驗,初步可能在北中南各挑一家醫院進行,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