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腦血管病變竟佔中風7成,留意暈眩、四肢無力前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

腦血管病變竟佔中風7成,留意暈眩 四肢無力前兆一位

56歲的婦人,沒有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血脂等容易導致動脈硬化的慢性疾病,但因多年前病人曾因鼻咽及深頸部腫瘤,接受過局部放射線治療,近來某日讀雜誌時,突然發現眼前一片暗濛不清,伴隨頭昏欲倒般的不舒服,當下沒有心悸或心跳不規律的感覺,但是這些症狀瞬即恢復,且這種狀況反覆發生了好幾次。


另一名74歲老翁長期抽菸且有三高病史,醫師長期囑咐他戒菸並且好好地控制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否則容易導致血管硬化阻塞,但是老人家不以為意。近來他經常有頭昏或昏眩情形,偶爾伴隨有四肢無力的感覺,奇怪的是,不論坐著或站著工作,這些症狀總是發生在他雙手持續勞動時,而且放下雙手工作,休息後很快改善,且這種情況亦多次發生。

動脈血流不穩定 可能是腦中風前兆
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葉珀秀表示,這兩名案例都是神經內科門診病患,並在接受頸部動脈超音波檢查後發現,皆有動脈血管內部管徑嚴重狹窄、血流阻力增加且血流速度改變等共通點,造成輸送至病人的雙側大腦的血液灌流不穩定,導致腦部發生暫時性腦缺血症狀,這是腦中風的徵兆。
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中風對國人健康衝擊甚鉅,除了造成失能的後遺症外,對社會、家庭及經濟壓力、人力照顧上更是難以負荷之重擔。
腦血管病變阻塞 佔中風七成
葉珀秀說明:腦中風主要以腦血管阻塞型腦中風為主,約佔所有腦中風的病人近七成。而腦部組織需要血液循環供應,輸送途徑主要仰賴重要的四條來自心臟的頸部動脈,包含雙側總頸動脈(又再分為內頸動脈及外頸動脈),及雙側脊椎動脈。
輸送的動脈如果有病變(如動脈硬化狹窄阻塞,發炎,動脈內壁剝裂等現象),就會嚴重影響腦部的循環,進而引發腦中風。輕微的血管阻塞在不同的部位會出現不同的症狀。因此,如果要評估灌流腦部循環的情形,頸部動脈的健康監測顯得格外重要。

頸部動脈超音波,是一種重要、簡單且對於身體毫無負擔的檢查,是非侵入性的檢查、也不需要注射顯影劑、更無輻射曝露,可利用觀測大動脈硬化或鈣化的狀況、或偵測血流動力等不同模式來偵測頸部的動脈。
主要是利用不同的超音波頻率,改變有效的超音波穿透深度,來清楚地偵測頸部的動脈,評估是否頸部血管有無動脈硬化的變化、阻塞或已經造成血流灌流變化或不足的情況,可有效預防血栓的發生。

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呼籲:血管硬化、阻塞、狹窄都是造成腦中風的主要病因,隨著年齡的增加以及春夏或秋冬季節交替時,民眾更需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有頭暈、想吐、四肢無力或麻木等神經症狀,或是腦中風高危險群者,在預防醫學概念下,頸部動脈超音波檢查更是健康檢查上的重要工具,如有症狀可提早偵測血管硬化及早採取必要性的積極治療,降低中風發生率。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記者陳宜婷/台北報導 醫療儀器越來越進步,各個科別都不斷研究,補牙、植牙的儀器更是發展快速。先進儀器搭配經驗豐富的醫師,已能一天植好牙齒及製作假牙,而台灣更有原廠授權認證的CAD/CAM全瓷牙數位系統教育中心,引領東亞區的牙醫界,成為數位牙科整合的龍頭。 現在全瓷牙冠一天就能做好,不用頂著臨時假牙的...

閱讀詳情 »

翻拍自愛微幫   機器人正在統治這個世界嗎?這種原本只有在科幻大片裡的「預言」似乎正在逐步接近現實,至少在一些領域,機器人的能力讓人震驚之余不寒而栗,最新的一個例證是,5月22日在北京和睦家醫院,達文西機器人為一名45歲的女性胰腺癌患者進行了一個復雜的胰頭腫瘤切除手術(又稱「胰十二指腸切...

閱讀詳情 »

經過6次整形治療,早前遭父潑鏹水毀容的陳慧琳,目前已達到80%的康復程度,手術的成功讓她重拾信心,並以釋懷與感恩之心迎向未來人生。 久未露面的陳慧琳,周日與韓國JK整形外科中心院長崔恆碩、諮詢師陳梓桐等人現身記者會,向媒體公布其治療進展。當天陳慧琳單獨出席記者會,從外表看來明顯比早前更清秀,氣色甚...

閱讀詳情 »

黃斑部病變的成因除了老化之外,正確用眼也是關鍵之一!澄清眼科陳矜芸醫師提醒,外出應做好眼睛防曬,避免強光照射外;飲食中也可多攝取葉黃素、維生素C等,以預防視力惡化。  預防黃斑部病變,如了正確用眼、控制病情外,營養補充也不可或缺。 1. 外出做好眼睛防曬:在戶外避免強光照射眼睛,適時配戴太陽眼鏡或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