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腸漏,是發炎的關鍵!一分鐘搞懂:腸子怎麼會漏?

腸漏,是發炎的關鍵!一分鐘搞懂:腸子怎麼會漏?

彙整整理/春霓、摘自/《腸漏,發炎的關鍵》(吳佳鴻著/時報出版)、圖片來源/時報出版、shutterstock

腸漏,是發炎的關鍵!一分鐘搞懂:腸子怎麼會漏?

腸道的黏膜,是由一層薄薄的黏膜細胞(enterocyte)構成,黏膜細胞會分泌黏液到黏膜表面,而黏膜細胞底下則是黏膜固有層(lamina propria),再往下則是黏膜下組織(submucosa)與肌肉層等。

黏膜細胞雖然只是一層薄薄的單細胞構成,卻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如身體裡一道重要的防火牆,細胞彼此之間靠著緊密連結(Tight junction)連結在一起。這層黏膜細胞不但會分泌腸道黏液,同時也會接觸到腸道管腔中的所有物質,包括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水分、微生物、毒物、藥物,不管是對人體健康有益或有害,都會跟這層薄薄的黏膜細胞直接接觸。

因此,黏膜細胞一方面必須能夠吸收人體需要的營養素、水分、電解質;另一方面又得確保將毒物、有害微生物、過敏原、無法消化的食物大分子阻擋在外,以免進入人體,引發不當的免疫和發炎反應,危害健康。

 

腸道黏膜就是防火牆

腸漏,是發炎的關鍵!一分鐘搞懂:腸子怎麼會漏?

我們可以這麼比喻,大多數人都有使用電腦的經驗,我們深怕電腦中毒,導致資料毀損,使得電腦當機無法運作,或者遲鈍緩慢、效率大減,所以幾乎都會安裝防毒軟體,啟動防火牆,以阻擋電腦病毒的入侵,但是當我們需要下載正常的資料檔案時,防火牆又會允許我們下載。腸道黏膜細胞這層薄薄的屏障,就像是我們身體裡的防火牆,一方面允許我們需要的營養素通過,一方面阻擋有害物質,要是防火牆的功能受到破壞,自然會影響健康。

腸道會透過免疫、神經、內分泌系統,與其他組織器官如胃、肝臟、膽囊、胰臟、中樞神經等相互溝通,如此複雜的生理機制24小時進行,並隨著外在環境(也就是腸道管腔裡的食物、微生物和毒物)而不斷調整。

正常健康的情況下,薄薄的黏膜細胞彼此間靠著緊密連結,緊緊結合在一起,形成一道防火牆,黏膜細胞負責吸收我們需要的營養,同時也阻擋有害物質的入侵。然而,一旦緊密連結這道關卡鬆脫了,防火牆屏障就會出現問題,導致功能異常,有如牆壁上原本緊緊堆疊在一起的磚頭間產生了縫隙,髒東西、壞東西就容易入侵。

腸漏,是發炎的關鍵!一分鐘搞懂:腸子怎麼會漏?

緊密連結的破洞或功能異常,造成細胞間的縫隙變大,腸道通透性因而增加(Increased intestinal permeability),這就是所謂的「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

 

免疫系統的失調

由於緊密連結鬆脫了,造成細胞之間產生縫隙,讓許多有害物質可以鑽進人體內,一路進到黏膜細胞底下的黏膜固有層。黏膜固有層內有免疫細胞,一旦跟這些外來的有害物質接觸,便會針對這些入侵者啟動一系列免疫反應。

可以想像,緊密連結這道開關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也非常複雜,它不像水泥,把磚塊彼此黏緊後就不動了;實際上,隨著外在環境不斷變動,攝取的食物、藥物、微生物、毒素等的不同,緊密連結也必須隨時不斷作出適當的動態調節與反應,以應付各種狀況,什麼時候該吸收、什麼時候又該阻擋,都經過精密的調控。

好比籃球場上的兩支隊伍,該如何防守?如何進攻?何時區域防守?何時全場緊迫盯人?都要隨時根據對手的戰術、當下比分、所剩時間、選手的狀況而作出不同的調整,並不是一招打天下。

 

腸漏,是發炎的關鍵!一分鐘搞懂:腸子怎麼會漏?

「腸漏」已為正式病名

事實上,腸道通透性增加的現象及其與疾病之間的關聯性,並不是一個新東西,也不是最近幾年才被提出來。在1950年代,甚至更早,就有學者提出。到了1980年代,英國的Ingvar Bjarnason 醫師在權威醫學期刊《刺絡針》(The Lancet)發表文章,描述喝酒患者的腸道通透性增加,導致有毒物質進入體內造成組織的傷害。在該篇文章裡,Bjarnason 醫師把腸道通透性增加的現象,稱為「腸漏」(Leaky gut),並在文章標題使用了這個詞。換言之,「腸漏」一詞在30多年前就已正式出現,之後也有許多研究專文,探討腸道通透性對健康的影響。

但是,直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之際,義大利籍學者Alessio Fasano醫師與其研究團隊才發現了調控緊密連結的分子「連蛋白」(Zonulin),並進一步說明「連蛋白」引起腸道通透性,增加造成腸漏的機制。該研究在醫學期刊《刺絡針》發表後,與腸漏相關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

 

【延伸閱讀】

致命的腹痛,腸中風

3種人肚子痛要小心,腸中風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退休好幸福》&《退休好幸福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快篩試劑,台灣再有新斬獲。台北慈濟醫院今(11)日公布其與中研院、慈濟大學合作開發出新冠肺炎IgM/IgG雙抗體檢測試劑,強調能夠精準測出受感染者血液中的IgM與IgG兩種抗體,只要少量血液檢體,不需機器,10分鐘即可知道是...

閱讀詳情 »

佔據十大死因前幾名的腦中風,分為出血性腦中風與阻塞性腦中風。今年3月,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與女兒溜直排輪時,不慎跌倒撞到頭部,當下並沒有發現異狀,回家途中卻突然身體不適昏迷,最後不幸因腦出血(出血性腦中風)辭世。而阻塞性腦中風,則是腦血管被血栓堵住導致。像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紐約市中風病患數量大為增...

閱讀詳情 »

新冠肺炎期間,為避免群聚造成群聚感染,大多數民眾都待在家,不敢外出運動,所以運動少、走路少、曬太陽也少,造成骨質疏鬆的風險。彰基骨科主任王偉勛表示,近期的確很多女性銀髮族,到醫院要求檢測骨密度,他幫病患抽血時,真的發現血液中的D3有減少!其實想要好好運動,在家也可以!很多體壇明星因必須保持體能,都在...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懷孕期間孕媽咪的營養狀態直接影響寶寶的健康成長。根據國健署最新調查,國人育齡婦女每10人就有近1人葉酸缺乏,而葉酸能幫助寶寶神經系統發育與活化,提醒準媽媽們想要充足攝取葉酸得做到3點注意事項。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指出,根...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