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腸癌微創手術輔超音波刀 有效止血又傷口小、術後康復期短

腸癌微創手術輔超音波刀 有效止血又傷口小 術後康復期短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一名六十幾歲的男性在某次做甩手運動時,赫然發現腋下長了一顆腫瘤,至醫院把腫瘤切除後,才發現這是乙狀結腸腫瘤轉移出去的癌細胞,不僅如此,後腹腔的淋巴結以及肺部也已經有癌細胞轉移,讓他十分吃驚。轉診至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後,盧建璋主任建議必須趕快做化學治療控制腸癌細胞,但原本在腸道的腫瘤又有阻塞的情形,因此決定先用微創手術,將原發的腫瘤從腸道裡切除。因微創手術的術後恢復期短,患者在術後可以直接接續化學治療。目前恢復良好,定期回診追蹤、檢查並無大礙。

微創手術提升存活率、降低併發症發生

從傳統手術到現今的手術微創化,以及大腸癌篩檢的推廣和進步,越來越多早期腸癌患者或在腫瘤較小的時候就揪出癌變,因此可以選擇用微創的方式進行治療。盧建璋主任表示,不管是國外的報告還是自己的經驗上都顯示,微創手術讓患者在術後有較高的存活率、降低併發症、縮短恢復期。他再進一步補充,微創手術傷口小,可輔以影像系統讓手術視野更清楚又廣,或是搭配一些能量器械輔助止血,使手術更加順利。

微創手術傷口小 減少術後感染風險

此外,微創手術還有一項極高的優勢!腸癌患者術後的肚子上可免於留下約10公分的傷口,微創手術是搭配影像系統,僅需做小孔徑的傷口就能做精細切割的手術,對醫師而言,可以比肉眼更精準分辨出神經與血管;對患者而言,若手術造成的傷口越大,除了外觀不佳外,術後還可能出現疼痛、傷口感染、癒合不良的狀況。盧建璋主任提到,他曾遇過患者做完微創手術後的一個月就去跑馬拉松,傷口復原很好,這種情況在傳統的開腹手術患者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腸癌手術零傷口! 經自然孔道搭配超音波刀有效止血

盧建璋主任表示,如果是早期癌症、腫瘤比較小,或是像直腸內分泌腫瘤等,就適合進行「經直腸的顯微微創手術」治療,因手術的通道經自然的孔道肛門,完全沒有疼痛感,患者可以真正達到完全無創,術後肚子完全沒傷口。他提到,進行微創手術時因空間小,建議搭配超音波刀,超音波刀的能量可以迅速止血,避免術中出血造成手術視野不佳。而最新引進的超音波刀也越來越進步,切割的速度更快,止血效率與安全性更高,給予醫師與患者在進行微創手術時另一種器械選擇。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54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一名63歲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罹病長達30年,因害怕治療副作用,遲遲未獲妥善控制,經年累月之下,指關節、腕關節都已變形與疼痛,連拿起牙刷刷牙都有困難,甚至侵犯皮膚出現血管炎引發潰瘍,氣管也發炎導致慢性咳嗽。經就醫治療,患者服用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病況開始獲得良好控制,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過敏免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黃心瑩報導】2020東京奧運,台灣奪得了2面金牌、4面銀牌、6面銅牌的好成績,除了選手本身的努力之外,還有很多背後推手,東奧代表團醫療長、台灣運動醫學會理事長林瀛洲表示,因為疫情,出發前非常緊張,不只是影響健康,也會影響到選手參賽的資格。萬一選手確診,就必須隔離,同進同出的...

閱讀詳情 »

【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乳癌患者中20%-30%有HER2基因過度表現,HER2陽性惡性度高、復發與轉移機率高,且癌細胞會經由血液或淋巴送至全身,因此患者除需化療、標靶治療,還需接受乳房或淋巴結切除手術,因此往往面臨不知先切除還是先治療的窘境。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大家還記得早期鄉土劇常提到「肺結核」,劇中人物總是咳得很痛苦嗎?疾管署統計資料,我國結核病發生率從2005年每10萬人口73例,逐年下降至2021年的每10萬人口約31例,累積降幅達57%。時至今日,2021年有7,187人確診結核病,每1小時就有1人確診。 世界衛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