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腹瀉長廔管還尿出菜渣 男受克隆氏症困擾

腹瀉長廔管還尿出菜渣 男受克隆氏症困擾

【NOW健康 馬姍妤/綜合報導】今年34歲的楊姓男子在大一那年頻繁腹瀉,體重從原本98公斤爆瘦剩50公斤,且肛裂、肛門廔管,但多次進出醫院卻查不到病因,一直到4、5年後,膀胱長出廔管、尿出菜渣,加上尿液混濁,進一步檢查才確診為「克隆氏症」。

 

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科主任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1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錯誤識別,以致腸道反覆發炎潰瘍,腹瀉、腹痛和血便,成為腸癌高風險族群。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副院長暨消化內科主任陳冠仰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20至40歲青壯年族群,依發炎部位和型態可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2者的症狀表現不太相同。

 

克隆氏症好發於小腸或大腸,侵犯腸壁程度較深,以腹瀉、腹脹和腹痛為主,疼痛多出現於右下腹部。至於潰瘍性結腸炎主要侵犯直腸和大腸的黏膜層,患者常有明顯腹瀉、血便和腹痛症狀,且疼痛部位多發生於左下腹。

 

蘇銘堯說明,臨床經常可見許多發炎性腸道患者因腸壁不斷遭受免疫系統攻擊,出現發炎、潰瘍,甚至因為引起簍管、穿孔或阻塞,必須接受多次切腸手術,導致短腸症,最後不得不透過靜脈注射補充營養。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會長楊式光的小兒子阿龍(化名),念大一時頻繁拉肚子,起初以為只是適應不良,但後來嚴重到食不下嚥、癱軟臥床、無法上學,體重爆瘦48公斤。此外,身體因肛門廔管動了2次手術,但傷口無法完全癒合,最後以高劑量類固醇抑制病情,4、5年後,再次因身體2處長了廔管住院,經小腸攝影檢查,才終於確診為「克隆氏症」。

 

患者1處廔管長在右側下腹部,外觀像1個拳頭大的膿包,造成行動受限,連腰都挺不直,必須彎腰走路;另1處廔管長進膀胱,以致小便裡面竟然有菜渣。確診之後,切除30公分小腸,裝設肛門造口,並長期使用生物製劑,這才改善症狀,順利完成大學課業,儘管比同年齡者晚了好幾年才進入職場,因深刻感受罹病之苦,投入保險業,目前已經闖出一片天。

 

陳冠仰解釋,發炎性腸道疾病無法根治,如果症狀嚴重,可透過生物製劑達到「臨床症狀改善」、「腸腸黏膜恢復正常」和「病理上的發炎反應緩解」等目標,有效控制病情。

 

蘇銘堯進一步說明,發炎性腸道疾病有5大警訊:莫名的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和發燒,如上述症狀反覆發作,應儘早就醫檢查,一旦確診,需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圖翻攝自toments  皮膚覆蓋於人體的表麵,可以算是人體最大、麵積最廣的器官,可以反映出內臟的病變。所以從皮膚觀察某些病癥的信號,也是有理可循的。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內分泌代謝性疾病。近年來,醫學界研究發現,不少缺乏典型徵狀或是處於隱性期間的糖尿病人,其皮膚往往會出現種種異常變化對於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啟動第二人生  銀養成就夢想」克寧銀養奶粉推出第二人生微電影故事募集線上活動,募集50歲以上朋友的第二人生夢想提案,邀請50歲以上的朋友上網寫下您的第二人生夢想,獲獎者有機會由48屆金馬 「最佳創作短片」得主金馬導演陳鈺杰掌鏡替您紀錄您的第二人生,讓夢想躍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令人難以啟齒的「婦女尿失禁」是指在不想、不要解尿時,尿液不自主地滲出。而根據統計,在20至59歲的婦女當中,約有2成的女性長期受到尿失禁所苦,但僅有4分之1的女性就醫治療。美國國家泌尿學會更有研究指出,女性因漏尿購買衛生護墊的總金額高於經期衛生棉的費用。 婦女尿失禁怎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一名工作認真的男子,兩年前因為車禍導致脛骨開放性骨折及軟組織嚴重受損,經多次手術後仍無法痊癒;直到接受關節鏡手術,這才將骨頭補好,關節鏡手術不但只有小小的傷口,而且不用住院,在門診接受治療即可。 脛骨開放性骨折119迅速送往急診室 收治該名男子的台灣運動醫學會榮譽理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