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莫名關節腫痛 小心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身

莫名關節腫痛 小心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身

記者張耀元報導

「醫生啊,怎麼辦?我現在連洗澡都要靠兒子幫忙!」才五十歲的陳媽(化名)手部腫痛了好幾個月,看了國術館、吃了醫師開的止痛藥都沒有用,最後女兒帶她到免疫風濕科看診,才知道自己罹患了類風溼性關節炎;隨後接受了治療但效果不佳,後來醫師幫忙申請生物製劑,治療三個月後症狀就有了明顯的改善,也順利重回職場開始自己的第二人生!

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俊銘醫師表示,案例陳媽屬於比較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手部關節已經腫痛到連自己穿衣服都做不到,甚至連洗澡都要靠兒子幫忙才能完成。臨床上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都跟她很像,總是忍痛了很久才來就診,但這時候關節已經變形甚至有些已經開始遭到破壞,嚴重可能導致身體失能!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中年女性 傷害關節且併發症多 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類風溼性關節炎好發在女性,特別是三十歲到五十歲之間的女性,男女罹患的比例約為1:3。有學者推測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因為女性荷爾蒙會讓身體的免疫細胞比較活躍,一旦過度反應,就會造成免疫細胞自我攻擊。

類風溼性關節炎典型症狀以手部關節為主,除了會出現明顯的晨間僵硬腫痛外,還可能會有鞏膜炎、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及心包膜炎等嚴重關節外的併發症,所幸比例並不高。但令人擔心的是,這類患者的血管年齡會比一般人更加快速老化,容易出現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

陳俊銘醫師解釋,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的慢性發炎導致血管同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所以在治療上不僅要解決關節的症狀外,更要注意血壓、血脂、血糖等三高問題。 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藥醫 生物製劑成新選擇 陳俊銘醫師表示,目前在診斷上除了詢問發病過程外,還會進行關節腫痛位置數目評估、X光片及抽血等檢測。治療方面除了改善患者關節疼痛的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藥外,更重要的是以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病情,減少發炎狀態。

除了傳統藥物外,目前生物製劑已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帶來曙光。但生物製劑也不是萬靈丹,單一藥物仍然有兩到三成病患對藥物反應不佳,所幸目前生物製劑的種類很多,患者可以多與醫師溝通討論適合自己的藥物。

陳俊銘醫師提醒,類風溼性關節炎一旦發病確診後,務必要持續接受治療,千萬不要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拖延治療的黃金期;同時保持低油、低熱量飲食與培養適當運動習慣,降低再發炎的機會,這樣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讓關節遠離慢性發炎甚至變形等危機。

圖:陳俊銘醫師提醒,類風溼性關節炎一旦發病確診後,務必要持續接受治療,千萬不要擔心 

相關推薦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陳聖傑 玉米是全球三大糧食作物,它的好滋味令人垂涎三尺,路邊的燒番麥(烤玉米)陣陣飄香、爆玉米花老少咸宜、玉米(片)濃湯更是常見佳餚,烘焙玉米麵包等等,共同點皆是經過調味料理,在自然風體驗經濟理念下,追求自然原味、健康是現代人的夢想,因此,由產地直接上桌訴求就獲得許多人的認同,...

閱讀詳情 »

◎莊正賢 過去只要談到杏一(4175),印象總會連結到護士出身的陳麗如董事長,以三心(耐心、關心、愛心)二意(誠意與滿意),建立了台灣最大的醫療通路,並成為首家掛牌的醫療通路公司,雖然股價都維持在不錯的位置,但成交量卻顯得乏人問津,因為大家都在想台灣這市場還有甚麼辦法成長嗎?但去年開始公司展開大刀闊...

閱讀詳情 »

撰文、製表/林玫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40 歲之後,許多從前沒有的「症頭」紛紛出現:情緒起伏大、看什麼都不順眼、沒食慾、容易燥熱盜汗、心悸、渾身不自在。身體似乎無預警的在和自己作對,其實這些細小的心緒變化,正是更年期的前奏曲。面對生命週期的轉變,到底該如何應付?並舒緩種種不適呢?...

閱讀詳情 »

女性在經歷懷孕時,其實睡眠備受孕期不適的挑戰,快來看看不同孕期階段會遇上什麼睡眠難題,同時一起認識如何對抗這些不適的教戰守則,讓孕媽咪也能擁有好品質的睡眠呦!  第一孕期 (確認懷孕至14 週)的睡眠阻礙與因應之道: 常見問題1:頻尿 準媽媽因為體內黃體素升高,加上胚胎成長壓迫膀胱,易使得孕婦變得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