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藥價差與你何關? 

藥價差與你何關?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健保給付不足,醫院靠藥價差「以藥養醫」早非秘密,但藥價差會影響民眾嗎?醫改會藥品政策組召集人高雅慧指出,曾有民眾投訴醫院換藥後,醫師無法開立原來的藥品品項,也無法去別處領藥,民眾只能領不習慣的藥。另一方面,若是醫師開立「特定」卻「不必要」的藥品,更徒增用藥安全風險。她呼籲衛福部與健保署,落實處方箋交付民眾,自由選擇調劑藥局,並執行「實價登錄」揭開上游藥廠至醫院的交易資訊,反映真實藥價差。

醫院確實交付處方箋 維護領藥的權益

健保署為鼓勵醫院和藥商殺低藥價,針對各藥物以健保價給付,若醫院取得低於健保的藥價,就能賺取兩者間的藥價差。高雅慧舉上述案例表示,「醫師交付處方箋(藥單),民眾取得處方箋,自由選擇去哪領藥是權益。」當醫院為賺取藥價差,限定民眾只能在醫院領取特定藥品,甚至不領藥就無法預約下次門診,已損害民眾用藥權益。

「民眾領了不習慣的藥,可能不會乖乖吃藥,疾病當然控制不好。」高雅慧進一步指出,當處方箋沒有交付民眾,若民眾對藥有疑慮,別的醫師、藥師也很難幫忙解惑,鼓勵民眾去釋出處方箋的醫院或診所看病。

藥價差影響用藥安全 先問有沒有必要吃藥

藥價差也會影響用藥安全?高雅慧強調,吃藥不是吃食物,有病才吃藥,談安全前必須先釐清吃藥必要性。「用藥第一原則『該用則用,不該用不要用』,再來才是選適合個人的藥,才有效又安全。」例如血糖、血脂和血壓偶然高一些,就需馬上吃藥嗎?她解釋,若是微幅上升,可能是壓力、情緒或飲食,醫師應鼓勵患者,先運動、控制飲食與體重,不行再吃藥。假使醫師的開藥反應在績效上,加上患者無法判別治療選擇,吃了不必要的藥,不僅浪費健保資源也徒增用藥風險。

高雅慧針對醫院如何採購藥品舉例,胃藥價格不同,但民眾無感,反正健保付錢,但若醫院議價時只選擇藥價差高的廠牌,要求醫師只能開該廠牌但價格較高的藥,「兩塊錢就一樣有效的藥,何須選10塊錢的?」如果是自掏腰包,人之常情一定會選兩塊錢的,也會注意符不符合效益。

專家向健保署喊話 落實「實價登錄」

如何處理藥價差?高雅慧說明,藥品出廠時有售價,比如藥廠定藥價1元,給物流3元,最後經銷商4元賣給醫院變5元。然而,「健保藥價調查只查到醫院5元、經銷商申報4元的交易價,經手廠商的價差流向卻不清楚。」

高雅慧解釋醫改會的主張,由於「交易資訊不夠透明化」,政府不僅無法杜絕醫療院所靠給病人吃藥獲利,對藥價差只著眼表象的藥價控制,不關心藥價差的流向及用途。導致醫院與藥廠談好以較低的價格採購,卻要求藥廠出貨給醫院老闆親屬所設立的人頭公司,轉一手買低賣高再賣給醫院。而藥價調查時,健保署如果僅以最後的交易價格計算,無形中墊高了最後藥價調查的平均價格,也讓那些在交易過程中握有特殊權力的人能夠上下其手,透過各種手法將藥品與特材之價差,放入自己口袋中。

雖可理解健保給付不足,醫院靠藥價差養醫,但高雅慧建議,健保署應落實「實價登錄」,作為揭開交易黑幕的手段。醫改會建議修法要求上游藥廠、中盤商乃至最後醫院購入之各階段交易價格均上網登錄,亦即藥品與特材在每個階段的交易價格全程公開。如此不僅可以知道各階段的交易價格,也得以看出過程中是否有異常價格、不當交易、特殊的交易廠商。揭開藥價黑幕後,將有助於健保資源用在醫療人力與品質的改善,確保民眾用藥安全和效益。

高雅慧更呼籲,希望更多民眾關注用藥的權益與安全,如果多數人還是抱持「醫師開什麼藥,反正不用多花錢」,其實有害醫療品質,也浪費了所有人的錢。

【延伸閱讀】

肺癌治療長治久安 標靶藥物新研究有望延長存活期

「血盆大口」流血不止 原來是紫斑症纏身

對決糖尿病、心臟病、癌症 兩岸名醫齊談治療新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369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拜醫療科技進步,使得很多疾病都能有很好的療效!根據奇美醫學中心統計,良性腦瘤若是以電腦刀治療,控制效果可達九成,病人於治療過程中只要平躺在治療床上,即可順利完成治療。根據統計,在美國每年每十萬人約有11.3人被診斷出有腦瘤,在台灣每年則約有2600例新診斷的腦瘤病人;目前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顯示,家長在教育兒童飲食所面臨的三大挑戰包括用餐不專心、好吃零食及偏挑食;有鑑於此,董氏基金會特別提出拒絕不健康食物的四不原則,以及十大「FUN」飯技巧,讓家長可透過親子共餐互動,幫孩子攝取到均衡的營養。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今天在參加「雀巢健康兒童全...

閱讀詳情 »

在生活中,不少人有耳鳴的經歷:總感覺自己的耳朵裡出現時大時小的噪音,有時是“嗡嗡”的鳴叫聲,有時是“噝噝”的電流聲。耳鳴雖然常見,但人們對其的了解卻不多。同時也正因為常見,許多人不把耳鳴當回事。耳鼻喉科醫生提醒,年輕人出現耳鳴多提示有過勞或神經衰弱,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糖尿病患身陷肺炎危機不自知!據統計,國內約150萬名糖尿病患,其中逾7成未採取預防,超過100萬名為高危險族群。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因血糖上升,免疫功能較其他慢性病患者差,且患者普遍有高齡、共病等情形,建議50歲以上高危族群及65歲成人,應自費施打新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糖尿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