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誤試減肥偏方 當心越減越肥!

誤試減肥偏方 當心越減越肥!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許多人想方設法要減肥以維持好身材,卻因為盲目跟隨網路上未經證實的錯誤減肥方法,導致越減越肥!減重專家曾漢棋醫師提醒,民眾別誤信減肥偏方,平時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及搭配運動,維持身材並非難事。如果是中度或重度肥胖者,建議可諮詢專業減重醫師,由醫師診斷及治療,才能安全有效達到減重目標。

曾漢棋醫師累積30多年臨床減重經驗,已經協助許多肥胖者成功減重,在平常門診中發現有些減重民眾使用了錯誤的減肥方法,結果花錢又傷身。以下為常見的減重迷思及正確減重方法,提供民眾參考。

減重迷思一:追求快速減肥效果

坊間許多減肥產品業者宣稱,自家產品能讓使用者一天瘦一公斤,或是一個月瘦20至30公斤,還會找來一些人作見證,並附上減肥前後的對比照片,使減重者心動下訂,但結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曾漢棋醫師說明,從生理學角度分析,一公斤之體脂肪相當於7,700大卡熱量,因此想要減掉一公斤的體脂肪,就需要減少熱量攝取及增加熱量消耗達7,700大卡。

舉例來說:一個體重100公斤的人,如果他日常工作都是靜態活動,一天大約消耗3,000大卡熱量,若兩天半的時間不吃不喝,能減少熱量攝取7,500大卡,也就是減少一公斤的體脂肪,而人體每減少一公斤體脂肪大約會流失0.3~0.5公斤的水分,因此,加總起來一個月大約可以減掉體重15公斤,相當於15%體重,這已經是減重的極限。但是這種完全不吃任何食物的減重模式,現實中不太可能發生。如果減肥者每天減少熱量攝取約700大卡加上增加運動消耗300大卡,一個月可減少體重4-6公斤。

減重迷思二:單靠運動減肥,不用飲食控制

美國德州某知名運動中心,曾經做過運動減肥的大規模人體實驗,每位受試者不需要做飲食控制,單靠運動減重,結果平均每個人一個月只瘦0.3-0.5公斤。減肥的關鍵70%靠飲食30%靠運動,單靠運動是很難成功的,因此想要減肥成功,最好是飲食控制及運動雙管齊下。

曾漢棋醫師建議,減重者的飲食控制可以採用「倒金字塔飲食」,此類飲食法中將油脂類及澱粉類攝取減少,而蔬菜類要吃最多,至於蛋白質類攝取要比平常人多一些,另外減重期間也要補足維他命、礦物質及水分,水分一天要超過2,000 c.c.以上,以提升人體新陳代謝率。

減重迷思三:低醣飲食減肥法比較快?

「生酮飲食」減肥法是近期國內風行的減肥方法,在減少醣類(碳水化合物)攝取的同時,脂肪類攝取增加,然而低醣飲食對於減重來說,並不是有利的方式。脂肪一公克含有9大卡的熱量,碳水化合物一公克4大卡,且脂肪類食物的飽足感不如碳水化合物,導致要吃得更多才會有飽足感,熱量很容易超標。

曾漢棋醫師說,若從細胞對營養素利用的優先順序來看,人體細胞會優先利用葡萄醣做能量來源而非脂肪,因此脂肪攝取後容易囤積在體內。另外,碳水化合物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保護人體的結構蛋白質,如肌肉內臟及抗體等不會流失,因此,一天至少攝取100公克的碳水化合物。其實,人體經由碳水化合物形成脂肪的效率很低,一天最多才形成20公克的脂肪,等於50天才會胖一公斤,對於造成肥胖原因來說,根本微不足道。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74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武漢肺炎康復時間約2週,比SARS還要長,醫療需求提升必須有所因應。」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24日表示,觀察台灣武漢肺炎(COVID-19)病例,發病後很快就住院,但住院時間約14-24天,顯然需要較長時間治療,因此醫療措施需提升。另外,台灣家戶傳染案例增,台大公衛...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影響,全國各級學校陸續開學,引發社區流行疑慮。開學人群聚集,口罩購買不易,恐慌情緒容易交互渲染,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王雅甄特別教導擺脫開學防疫恐慌症四撇步,提供民眾參考。焦慮常伴身心症狀出現 5種人易演變成焦慮症王雅甄...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黃大千/台北報導】34歲張太太幾個月前雙喜臨門,順利產下雙胞胎,胎兒體重分別為2900、3100公克,且寶寶「頭好壯壯」。但喜悅的心情沒有維持多久,就發現自己有輕微漏尿,當時在醫師指導下練習凱格爾運動,症狀獲得改善。過年前夕,打掃家裡,彎腰提起重物的瞬間,下腹部一陣溼熱,沒想到竟又出現...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外電編譯】新研究發現,如果你常在臉書等社群平台上對健康類型的食物按讚,可能也會促使其他朋友們吃的更營養均衡。英國阿斯頓大學生命與健康科學學系的研究員發現,當受試者發覺社群平台上其他同儕們常吃蔬菜與水果的時候,他們也會這麼吃;反之,如果社群媒體的用戶愛吃垃圾食物或零食,那他們也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