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說好的自然產呢? 孕媽咪改吃全餐2大關鍵

  明明是自然產,最後卻以剖腹產生下寶寶,這大概是預計自然產的產婦最擔心的事,只是擔心歸擔心,真的要「吃全餐」也是不得不的決定!不過,事先了解事情可能出現轉折的原因,有助當下與醫護的溝通,也讓生產心情不致太Blue!

  所謂生產的「全餐」,是指產婦先是歷經了自然產產痛的煎熬(前痛),卻仍要挨上一刀剖腹,才能順利生下孩子,術後待麻醉藥退去,同時要忍受傷口的疼(後痛)與子宮收縮的痛。

導致吃全餐的2大關鍵

  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婦產科主任巫常誠指出,導致產婦吃全餐可從2大面向來說:(一)是產程遲滯、(二)是胎兒有狀況。

(一)產程遲滯

  雖然臨床上對於「產程遲滯」有所規定:子宮頸擴張3cm以上已進入活動期的產婦,待產過程中有規律的子宮收縮,但子宮頸擴張的速度緩慢(初產婦<1.2cm/hr;經產婦<1.5cm/hr),甚至停止(超過2小時沒有再擴張);即使子宮頸已全開,但超過2小時,胎頭仍無下降之跡象。他說明,「符合此標準的產婦,可採剖腹產方式生產,但這未必是絕對的處置方式,而是讓產婦多1個選項可以選擇」。

  巫常誠醫師強調,「整體狀況仍須醫師現場評估,並非只是從規定判斷產婦是否產程遲滯」。而面臨產程遲滯時,是否最後一定以剖腹產解決,「以現在的醫療環境來看,需要與產婦及家屬溝通,溝通的前提是胎兒安全無虞,然後看產婦與先生的意見」,甚至也要考量長輩的意見。

  根據巫常誠醫師觀察,「產婦是否堅持開刀,往往看當下痛不痛而決定」,整體而言,「除非已在子宮頸口看到胎頭,會要產婦自然生,否則面對產程遲滯,是開刀或自然產,產科醫師多抱持中立態度」。

(二)胎兒有狀況

  相較在產程遲滯的狀況下,接生醫師尊重產婦與家屬的意願,所做的處置較有彈性;一旦是胎兒有狀況,就沒有太大的討論空間,而是需要醫師的當機立斷。

  巫常誠醫師表示,胎兒有狀況可從觀察胎心音監測與胎動而知。以胎心音而言,「正常的胎心音每分鐘120至160下,胎心音減速有些是正常,有些則是異常,像在第一產程後期出現的早期減速(當子宮收縮時,胎頭受壓引起胎心率曲線下降),就不需要特別處理,然而,當胎心音減速達到一定程度,就要提高警覺了,如:每分鐘低於100下,規則或不規則出現;或是5分鐘之內出現減速2、3次」。

  出現胎心音減速時,醫師多會採保守做法,即先行預告「若是胎心音一直掉,就要選擇開刀了」,讓產婦與家屬做好隨時可能需要剖腹產的心理準備,避免寶寶出生後萬一有問題,才來埋怨醫師為何不早點開刀。

  產婦待產時,以胎兒監視器監測胎心音變化,所提供的數據有其客觀性,靠孕媽咪感覺胎動的變化則相對主觀,他強調,「但是只要足月的孕媽咪,主動表達感覺胎動怪怪的,醫護團隊就會注意,不敢輕忽」。以其處理方式為例,會先做胎心音監測,觀察胎心音與子宮收縮的變化,並對照超音波。

  巫常誠醫師提醒,「孕媽咪若覺得胎動怪怪的,跟平日的習慣不同,就趕快去一趟醫院確認狀況,不要擔心是否白跑,確認胎兒健康最重要」!

★原文刊載於2019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85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13)日邀集衞福部等部會首長,召開行政院擴大防疫會議,就醫療物資、疫苗配發施打、端午節首日車流管制,以及移工防疫措施等,聽取各部會簡報。蘇貞昌指示,日本贈台的124萬劑AZ疫苗開打,疫苗配發及施打情形應公開透明化,並杜絶私相授受的狀況再發生。在醫療物資整備方面,指揮中心報告目前「床...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COVID-19(武漢肺炎)新增174例本土個案,確診個案中新增26例死亡。確診縣市分布中,新北市確診數為81例,重回「2位數」,上一次確診數新增82例是6月7日。新北市長侯友宜下午3時將召開疫情應變會議會後記者會,說明關於新北市的最新疫情及防疫措施,現場最新情形請鎖定《...

閱讀詳情 »

近期疫情嚴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3)日公布國內新增174例本土COVID-19確診病例,其中臺北市再增62例。近期接種疫苗相關事宜成為民眾最關心的議題。稍後台北市長柯文哲將於15:30召開北市疫情記者會,說明目前疫情發展、疫苗施打相關事宜與台北市最新防疫政策。請持續鎖定《民視快新聞》。(民視...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儀潔 韓羽婕 胡照鑫/台北報導 台灣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許多企業及國人都積極貢獻力量,藝人賈永婕募集至少252台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HFNC),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3)日表示,感謝來自各界的捐增,中央也排定相關採購,會儘速分配給有需要的醫院投入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