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貓會感染新冠病毒怎麼解讀? 台大獸醫:人傳人才是重點

貓會感染新冠病毒怎麼解讀? 台大獸醫:人傳人才是重點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連老虎都感染了,好可怕。」近來美國動物園傳出老虎疑似確診新冠病毒的案例,而中國也發表兩篇預印論文,顯示貓咪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台大獸醫學院教授劉振軒對此表示,疫情已流一段時間,目前證據顯示,貓確實可能會感染,但不會發病和傳染,且案例非常零星,也沒有證據顯示,有動物再傳回人的案例,民眾不應恐慌。

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新聞 台大獸醫教授籲科學解讀

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近來有香港狗兒(病毒核酸陽性、血清學抗體弱陽性)、比利時貓咪(病毒核酸陽性陽性,有腹瀉、嘔吐和呼吸道症狀)通報疑似感染事件,而近來則有美國動物園老虎感染事件,然而採檢方法、細節都還沒有公布,證據仍然不明。

劉振軒表示,動物感染的新聞陸續出現,但這類案例未見研究論文,建議以科學的方式解讀,例如上述一名比利時確診患者的貓咪,採檢出現病毒核酸陽性。教授指出,採檢都是主人自行採檢,非由獸醫師從肛門採檢,無法排除被環境的病毒汙染。此外,該貓咪的症狀也無法證明是感染病毒造成的。

人可能會傳染給貓 貓應不至於會傳給人

不過,近期中國學界確實有兩篇關於貓咪是否感染2019年冠狀病毒(SARS-COV-2、COVID-19)的預印論文。一篇預印論文提到,利用高劑量病毒接種動物後,發現雪貂、貓具高感受性;另一篇論文做了102隻貓檢測,都是武漢特定密切接觸者的貓咪,來源包括新冠患者密切接觸者,以及疑似有傳染源接觸史的貓,發現血清中抗體陽性率為10.8%,顯示人可能傳染給貓咪。

劉振軒表示,若測出綜合抗體確實代表有感染,但武漢篩出的貓咪都沒有症狀,且病毒活躍檢測都是陰性,顯示貓咪會感染且產生抗體,但不會有症狀,也沒有活躍的病毒,沒有傳染的能量。

不過,新冠病毒透過ACE2受體感染人類,而貓狗冠狀病毒是透過APN受體,兩者受體不同,能夠互相感染的機率很低,為何新冠病毒能夠感染貓咪?教授指出,必須進一步研究人體ACE2受體和貓的APN受體,是否有結構相近之處,使病毒有誤判結合的機會。

教授進一步補充,即使病毒能進入貓的細胞後,「家」裡提供的東西不像人類細胞那樣充足,無法供病毒複製,很可能病毒不能繁殖,因此沒有症狀,或出現排放病毒顆粒等現象。

貓咪都關在家 人傳人才是防疫重點

基本上,劉振軒總結,貓對於新冠病毒比較有感受性,但不會發病,而且案例非常零星,也沒有證據顯示,有動物再傳回人的案例。教授說,主要還是要注意人傳人,至於貓一般都關在家中,所以更重要的是人接觸動物前後要勤洗手,患者別親密接觸寵物,「因為貓咪才是受害者。」

參考資料

1Jianzhong Shi et al, Susceptibility of ferrets, cats, dogs, and different domestic animals to SARS-coronavirus-2. bioRxiv 2020.03.30.015347.

2Qiang Zhang et al, SARS-CoV-2 neutralizing serum antibodies in cats: a serological investigation. bioRxiv 2020.04.01.021196.

【延伸閱讀】

防疫更要控制好氣喘! 嚴重型氣喘病患更應按醫囑規律用藥

誤試減肥偏方 當心越減越肥!

爺孫戀難開花結果 男性竟也有黃金生育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75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23歲的小安身高150公分、體重94公斤,BMI值高達42,對她來說,身材臃腫一直是心中最痛,不管求學或求職全無自信。醫師建議她接受胃袖狀切除手術,術後1年,整整減了30公斤,期間月經正常,連糖化血色素也降到5.8,沒了糖尿病困擾。 臺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健輝指出,BMI值超過40屬於病態型...

閱讀詳情 »

37歲陳小姐為高階主管,近2周天天為頭痛所苦,除了影響日常生活,夜裡也常因頭痛失眠,連帶影響工作表現,只得靠著吞止痛藥、打止痛針苦撐,後來到診檢查,確診為慢性偏頭痛且合併潛在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醫師要求患者停用止痛藥並接受肉毒桿菌素注射後,頭痛大幅改善,生活品質也提升許多。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

閱讀詳情 »

台中1位58歲的王女士,某天用餐時突然感覺不舒服而暈了過去,就醫才發現是急性腦中風,醫療團隊緊急用「動脈取栓」的方式將血管疏通,才搶回一命。 毫無徵兆的暈倒,卻診斷出腦幹中風,且因為中風評估表指數太高,無法進行靜脈栓治療,在過去這樣的情況清醒機率幾乎為零,但現在已出現新的方法。 神經內科主任陳柏霖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