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超過8成患者錯誤使用吸入器 反增加病情惡化風險

超過8成患者錯誤使用吸入器 反增加病情惡化風險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統計發現,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7位,每年死亡人數超過6千人,其中死於肺阻塞者占比超過8成。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警告,患者如未規律用藥,或未正確使用吸入器裝置,恐增加急性惡化風險,提高死亡機率。

 

王伯伯年65歲,菸齡長達30年,可說是典型老菸槍,半年前因感冒造成呼吸急促且合併喘鳴聲,緊急送醫確診為肺阻塞,儘管規律用藥、定期回診,但仍覺得不適,更抱怨如果走動太快就會喘,或天氣變化大,就感到胸口不舒服。2個月前又因呼吸急促而至急診,這次醫師、護理師終於找到影響療效的主因,原來是吸入器的使用方法錯誤。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召集人、宜蘭羅東博愛醫院邱國欽副院長指出,王伯伯是模仿電視劇主角的吸藥方式,按壓2下、快速吸入且沒有閉氣,導致藥物沒有進入肺部,無法發揮藥效。

 

「急性惡化是肺阻塞致死的主因」,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代表、台大內科部副主任王鶴健說明,如果發生1次重度急性惡化,2個月內死亡率會提升至2成。除了規律用藥,肺阻塞患者還應該學習如何正確使用吸入器裝置,才能確保有真正使用到藥物,這也是避免急性惡化的關鍵。

 

為了解肺阻塞患者用藥狀況,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調查7家醫院、168位肺阻塞患者使用吸入器狀況,結果發現,有超過半數患者「有用沒到」,導致治療成效大打折。超過8成 (83.3%)患者接受過衛教訓練,但其中近5成 (49.4%)使用吸入器的流程仍不正確。調查也顯示,肺阻塞患者在使用呼吸器上,常面臨「吸氣量不足」、「憋氣時間不夠」、「手口協調性不佳」等3大障礙,導致藥物無法進入下肺部。

 

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治醫師古世基建議,患者回診時,應主動與醫師討論自身藥物治療與吸入器裝置使用的正確性,避免因用藥不完全導致急性惡化發生,面臨住院或死亡威脅。

 

目前用於治療肺阻塞的藥物至少有3種、吸入器則至少4種類型,2020年國際最新治療指引(GOLD Guideline)認為,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能降低40%急性惡化風險,效果顯著。古世基提出吸入器用藥3大建議,分別為:

 

(一)吸藥前先把肺裡空氣吐完。

(二)按壓吸入器同時吸藥。

(三)吸藥後憋氣至少5秒。

 

此外,初診病人務必定期回診追蹤用藥狀況,並能正確使用吸入器。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驚心動魄!一名84歲劉姓老翁,長期飽受高血壓及冠狀動脈疾病之苦,因頭暈及心博過慢就診,經24小時心電圖檢查,發現該名病患心跳休止長達3.8秒,診斷為病竇症候群。所幸經由置放新型節律器,成功挽救患者生命。收治該名老翁的奇美醫學中心心臟內科主任陳志成表示,傳統的心臟節律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根據統計,台灣的近視人口比例趨於年輕化,在全球名列前茅,尤其在都市地區更高達近9成的小孩有近視。小朋友的近視如未能控制而惡化,可能導致高度近視引發黃斑部出血,增加視網膜剝離機率等嚴重後果,家長要特別注意!睡覺也能預防近視 角膜塑型片搶救惡視力成大醫院眼科部蕭淑方醫師表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歡慶14周年 大林慈濟腫瘤中心以病人為中心許多癌症患者到門診看診,常常不知道自己要接受什麼治療,又害怕接受治療後,會引起副作用等,往往引起內心恐慌,為幫助患者和家屬免於奔波之苦,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整合各相關科別,包括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胸腔科、耳鼻喉科、中醫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