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越吃越少大警訊!老人厭食症一旦上身 失能風險飆增4成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老人家越吃越少,當心是「老人厭食症」大警訊!尤其國際研究結果發現,有「老人厭食症」的人,未來衰弱的機率比沒有的人高出2.5倍,失能的風險也顯著增加40%,董氏基金會進一步提醒民眾,銀髮族一旦開始有厭食現象,未來有更高的比例會衰弱甚至失能。建議食物的選取:以容易咀嚼、消化為原則。

什麼是老人厭食症?主要是指晚年食慾下降或食物攝取減少,正是導致銀髮族營養不良和不健康狀況的主因,臨床觀察,許多銀髮族都有不同程度的厭食現象。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2018年發表的研究就追蹤4393名、平均年齡76歲的銀髮族長達2年,發現一旦老人厭食症上身,衰弱的機率比沒有的人高出2.5倍。

嚴重的後果是,許惠玉表示,銀髮族若出現衰弱或失能情形,以後恐長時間臥病在床,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平均年齡雖然上升,不健康餘命卻創新高,晚年平均有8.5年深受臥床及身心疾病之苦,讓長命不等於好命,加上台灣自2020年開始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少子化、高齡化的現象將更趨明顯,年輕世代將承擔更多照顧長輩的責任,對健保也會造成沉重負擔。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分析,銀髮族的營養不均衡或營養不良,「食不下嚥」是一大關鍵因素,包含:咀嚼吞嚥功能退化、咬不動、嚥不下、沒食慾等,一旦進食出現困難,就容易造成營養不良、衰弱、肌少、體重下降等一系列的不良狀況,提高了其他各種疾病的發生率,甚至會加速失能、臥床,造成惡性循環,對生活品質、死亡率均產生負面影響。

許惠玉說,要分辨長輩是否有老人厭食症,除了觀察進食狀況外,非計畫性的體重降低也是重要警訊。而要預防老人厭食症的發生,需要從多方面來改善,建議家人一定要多觀察長輩的身心狀況,包括是否保持一定的「活動、運動、互動」,特別是長輩的進食情況,若是出現咀嚼吞嚥困難的現象,可以用「好咬好吞安全喝」的飲食,讓其安全地經口進食。

許惠玉特別提醒,有些家人因為擔心長輩嗆咳,而讓其長期灌食或是只喝流質食物,反而使得長輩的咀嚼吞嚥能力加速退化,造成惡性循環。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強調,隨著年齡增長,吞嚥能力如同身體的其他功能也會慢慢退化,即使沒有任何疾病的長者有時也會有一些吞嚥功能的障礙,像是偶爾嗆到,容易有食物殘留在喉嚨或口腔等,這些問題常只是生理的老化,只要稍微注意食物的準備、進食的姿勢、進食的環境等,便可以明顯改善。

許惠玉建議,提升銀髮族食慾和進食有技巧,食物的選取以容易咀嚼、消化為原則,選擇質地柔軟的瓜果、蔬菜取嫩葉、肉類少筋膜去骨等;食物多樣化,避免單調重複的飲食會降低食物吸引力;另外就是蛋白質熱量足夠、蔬菜水果攪打喝並注意水分攝取。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秋冬防疫驚現「輕流感、重新冠」迷思 醫教兩大疫苗這樣打最聰明

好日子還遠!疫苗單日打39萬人新高 但10月4日後「確定不降一級」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魚類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對孕婦、小孩都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表示,為降低因海洋污染對魚類的影響, 建議盡量多食用中小型的魚類,以減少重金屬污染對健康的影響。  吃魚對健康好處多多,但是選對魚種也非常重要!有鑒於現代社會海洋污染問題重重,大型魚類因食物鏈的關係,體內...

閱讀詳情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編譯:劉超 兩項新的研究表明,經常患有偏頭痛的人可能會從一種新型藥物中受益,這些藥物旨在預防這些嚴重的頭痛。 這兩項研究都測試了“長效”藥物,每個月注射一次,每三個月注射一次。這些藥物被稱為“fremanezumab”和“erenumab”,似乎有效地預防了患者的偏頭痛——每月平均...

閱讀詳情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田春慧編譯 母乳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東西,它是一種複雜的混合物,其中包含糖分、蛋白質和脂肪,三者的比例在嬰兒生長的同時會根據嬰兒營養需求不斷變化,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鑒於此,醫生和母乳餵養提倡者會馬上提醒我們,母乳會增強嬰兒免疫系統的抗感染能力。然而,事實上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未能夠準確...

閱讀詳情 »

每年年末總有許多值得回顧的大事,以精湛圖表和專業能力呈現食知識的《食力》傳媒,這次推出「戳破2017十大食謠言」線上專題。令人驚訝的是,名列謠言排行榜首位的,居然是「香腸養樂多一起吃會致癌」的謠言! 謠言可畏! 「香腸和養樂多搭配致癌」中秋節必現 佔據食謠言排行榜第一名的「香腸和養樂多一起...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