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身體重,關節酸疼、沒胃口!祛不了濕別怪薏仁,是你煮錯了!

夏至已過,小暑將臨,今年雨水又特別多,正是濕熱重的人最難熬的時候。如果經常會覺得渾身軟綿綿,沒胃口,身體重,關節酸疼,臉上的痘痘遷延不愈,通常就是濕熱找上門了。

身體重,關節酸疼 沒胃口!祛不了濕別怪薏仁,是你煮錯了!

祛濕都會想起薏仁(也叫薏米、薏苡仁,以下通稱薏仁),說到薏仁大都知道它性寒,不能長期用。本草的古籍裡有這些描述:

薏苡,味甘淡,氣微涼,性微降而滲,故能去濕利水。

——《本草正》

薏仁味甘淡,性降而滲,利水。所以薏仁的「祛濕」是從下而祛的,濕氣排除的渠道主要是二便。吃薏仁後,二便增多,甚至可能有腹瀉現像,都是正常的排濕現像,只要排便後神清氣爽就好。

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視病之輕重,准用藥之多寡,則陰陽不傷,而濕病易去。

——《本草新編》

這裡對薏仁的評價尤其高,不僅祛濕,而且還不損耗「真陰之氣」,且對用量並沒有嚴格的說法,可以「安全放心」的食用。尤其提到的是,最宜「濕盛在下」,所以,這些「濕」薏仁能輕松對付:

腳氣、下肢水腫、風濕痹痛、小便頻繁、大便不成型、陰囊潮濕、白帶異常

凡病大便燥,小水短少,因寒轉筋,脾虛無濕者忌之。妊娠禁用。

——《本草經疏》

雖說薏仁是「祛濕神器」,但並不是人人適用,用對了才好。所以,這些「人」要躲開薏仁:

小便量少,發冷抽筋,脾胃虛寒,孕媽媽

身體重,關節酸疼 沒胃口!祛不了濕別怪薏仁,是你煮錯了!

關於怎麼吃薏仁,這只說一個「常識級」吃法——薏仁赤小豆湯。但做法經過改良,更容易煮爛,祛濕效果也會更好。

1、取赤小豆一把、薏仁一把,洗淨瀝干。

2、把砂鍋燒熱,將赤小豆、薏仁干炒至微香。

3、加適量水,一定要漫過薏仁和赤小豆,浸泡3小時。

4、蓋上蓋子大火煮開,關火,燜10分鐘。此步驟重復3次。

5、最後一次煮開時,加入肉桂粉,再關火燜半小時即可。

其中,干炒、加肉桂粉,都有溫陽祛濕的意味。一方面可以平衡薏仁的寒性,另一方面又能升發陽氣,促進水液的代謝。

身體重,關節酸疼 沒胃口!祛不了濕別怪薏仁,是你煮錯了!

關於薏仁赤小豆湯,還有兩個常見的誤區:

1、一直煮就會煮爛

現實跟想像總是會有差別呢。一直煮其實很難煮爛,我試過煮倆小時,中途加水,一直都是沸騰的狀態,糊鍋了還不爛。

2、煮開花了就沒效果了

如果是發汗或者催吐,通常不能久煮,取輕靈上揚的意味。但薏米赤小豆的祛濕,是向下的滲濕,主要通過二便排出濕氣,「煮開花就無效」的觀點有待商榷。

3、只能喝湯不能吃豆

豆子和薏仁的藥效大都在湯裡,但並不意味著吃豆子吃薏仁就會生濕氣。而且赤小豆和薏仁經過干炒,健脾且更好消化,如果愛吃湯料的話,完全可以喝湯吃豆。不愛吃的話光喝湯也很好。

所以,如果喝了薏仁赤小豆湯,覺得沒效果甚至不舒服,先看看自己是否適合,然後再改良一下做法試試看!好好祛祛濕,過個清爽的夏天。

相關推薦

  你知道筋膜與肌肉之間的差別嗎?你或許聽說過筋膜、甚至看過幾張筋膜的圖片但似乎…又不是那麼了解筋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跟肌肉之間又是什麼樣的滑移 今天我想用幾張圖跟大家分享筋膜到底是什麼樣的組織和怎麼樣有效訓練筋膜   1. 筋膜到底在哪裡? 如果你有吃過雞腿你或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有一名33歲王姓男子覺得左側耳下有點腫脹,不以為意,結果腫脹沒有未消失,不只影響外觀,咀嚼進食也受到阻礙,就醫後才知道原來是腮腺腫瘤,俗稱「豬頭皮」,前往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耳鼻喉科接受開刀移除。 腮腺腫瘤放任不管 當心顏面神經麻痺 安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劉金瑞指出,王男2年...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每逢光棍節總是只能怨嘆自己戀情短暫,難脫單嗎?根據調查,在亞太區有67%的民眾認為,性生活的和諧度在感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每5位女性當中,就有1位曾因伴侶有早洩問題放生另一半!   臺大醫院泌尿科主任暨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張宏江醫師表示,早洩為男性常見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心小感冒也會釀成呼吸道重症感染,併發肺炎住院!一位65歲阿嬤,因感冒久咳無法痊癒,某天突然喘不過氣,被送進急診,才發現併發肺炎。經醫師問診後,發現阿嬤曾是肺腺癌患者也是糖友,是併發肺炎高危險族群。台灣肺炎是第三大死因,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黃建寧總院長呼籲,幼童跟65歲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