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輸卵管阻塞致不孕 試管嬰兒成功求子

輸卵管阻塞致不孕 試管嬰兒成功求子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高齡婦輸卵管阻塞不孕  求助試管嬰兒2次成功迎三寶

一名今年35歲的呂小姐,於24歲時結婚,因工作常日夜作息顛倒,平時雖沒有刻意避孕,卻一直沒能成功懷孕。二年前夫妻先至婦產科檢查,發現輸卵管有阻塞導致受孕困難,且接受2次人工受孕都沒有成功。經友人介紹台北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做試管嬰兒,經歷打針、取卵、植入等療程,即檢測出胚胎著床的好消息,並順利產下一名健康女寶寶。兩年後,喜愛小朋友的呂小姐與丈夫二人再次透過試管嬰兒順利懷上雙胞胎,生下兩名男寶寶。有了三寶的陪伴,夫妻兩人都表示人生已別無所求。

女性逾35歲卵巢功能易退化  試管嬰兒受孕機率高

收治呂小姐的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陳樹基醫師表示,常見的不孕症療程可分為人工受孕與試管嬰兒。只要患者有一條輸卵管是暢通的,兩種方式都可作為治療的選項。兩者相比,人工受孕費用較便宜,療程時間短,但成功率較低;而試管嬰兒較昂貴,療程時間長,但受孕成功機率較高。陳樹基醫師指出,現代人的晚婚趨勢,對女性影響尤其明顯,因卵巢功能通常於35歲後走下坡,卵子品質也相對下降;因此,若人工受孕多次未果,或35歲後欲求子的女性,建議可選擇試管嬰兒療程,來縮短等待時間,提升成功機率。

醫學技術革新與環境提升  促成友善生殖醫學新趨勢    

台北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負責人黎惠波醫師指出,隨著生殖醫學不停演進,筆型皮下注射以及長效型排卵針劑的出現,有助於患者減少注射痛苦與次數;胚胎冷凍技術的進步,則大幅降低卵巢過度反應症候群,也能避免反覆用藥、節省費用;胚胎著床前基因篩檢技術(PGS/PGD),則能避免遺傳性疾病,提高活產率,也減少患者因反覆著床失敗及流產產生的挫折感。

此外,提供患者友善、溫馨有隱私的醫療環境,也是友善生殖醫學趨勢努力的目標;台北中山生殖醫學中心除具備上述條件,三位資深主治醫師並提供求子、生子的一條龍式服務,當患者受孕成功後,後續產檢、接生也將由原主治醫師執行,不假他人之手。從懷孕初期一路累積的診療經驗,不僅讓醫師更能掌握孕婦、胎兒的健康狀況,也建立起患者對於醫師的深厚信賴,促進醫病關係。

生殖醫學技術新趨勢  改善子宮內膜厚度提高著床率 

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李世明醫師說明,一般生育年齡女性自然受孕率為10%,而試管嬰兒技術僅能將受孕率提升至40%。過往試管嬰兒面臨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子宮內膜過薄造成著床率低,就像好的種子要在肥沃的土壤中才能發芽茁壯,胚胎也需要良好的子宮內膜搭配,才能提升著床率,因此近年來生殖醫學界不斷研究各種新的治療技術,來提高試管嬰兒著床率。臨床一般會使用新型排卵藥,補充黃體素、雌激素等賀爾蒙、高劑量維他命E、血管擴張劑等來改善子宮內膜的厚度,但胚胎成功著床率仍有限。

目前則是有新的臨床嘗試帶來新的希望,李世明醫師提到,例如新實驗有成的白血球增生劑(GCSF)、自體幹細胞治療、PRP生長因子注射等,未來都可望成為重建子宮內膜,幫助不孕症患者提高受孕機率的治療新趨勢。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89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現像一:視力減弱 提示:排除眼睛本身的問題,這說明血管方面出現病症。它使血液循環受到影響,引起視神經代謝障礙,造成視力減退。   現象二:脫髮 提示:進入事業高峰期,精神和心理壓力隨之增大,引起內分泌和血液循環紊亂,從而引起脫髮,頭髮漸漸稀疏。   現像三:聽力下降 提示:內耳...

閱讀詳情 »

1、最養胃的,是麵條;米中含酸多,所以少吃米飯。。。。。。2、如果熬粥,少放點蘇打進去,對胃有好處。。。。。。3、小米粥就饅頭(不是包子),可以養胃。。。。。。4、有兩種飲料應該多喝,一是牛奶,二是熱水。不要早晨空腹喝牛奶,而是改在早飯後1-2小時後喝牛奶,胃中有食物防止了空腹喝牛奶的缺點;二是喝...

閱讀詳情 »

我們生活在都市中,空氣中的浮塵與雜質很容易將我們粗大的毛孔堵塞,最後形成一顆顆黑頭。 大家有沒有發現通常長痘痘和黑頭的人皮膚都比較粗糙,毛孔也很大,有很多的油脂粒堵住張開的毛孔,還有皮膚裡面有一個個硬硬的疙瘩,總是被反复誘發成痘痘,嚴重的更會有凹凸不平的狀況。 為什麼會長黑頭? 1、基因因為每個人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關於「眼屎與眼淚」,是人類正常的生理機能的產出物,但你知道嗎,千萬別小看眼屎,除了視力、眼壓等,微小的眼屎也可透露出眼部健康狀況! 眼淚,並不是哭泣時才有的,它是持續不斷地被分泌到眼球表面,並儲存在眼皮與眼球間的小小縫隙裡。伴隨著一次次眨眼,眼皮將淚液均勻塗布在眼球表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