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退化性關節炎新膝望

退化性關節炎新膝望

歐美最夯的CART 卡特治療

「咖麻去袂安怎走?」這句廣告詞很多人朗朗上口,都知道是在講老人家關節不聽使喚,想走想跑都無法隨心所欲的痛苦。關節是人體很吃重的部位,幾十年來任勞任怨,不論行走、爬梯、負重……都承受極大壓力,久而久之出現磨損,演變成長期服用止痛藥、貼痠痛貼布,就算補充保健食品,仍沒有辦法使關節回復年輕時的俐落,頂多只能延緩老化的速度罷了。    

「許多長輩長期忍受關節不適,沒有健康的關節,對生活品質有很大影響,終於受不了了想換人工關節,卻又躊躇不前,擔心有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而不敢做手術。」霍普金斯診所饒瑞悌院長說。「其實,骨科醫學發展突飛猛進,有更先進的治療能讓關節重獲健康。」

退化性關節炎新膝望

將軍夫人的關節重生記  

霍普金斯診所饒瑞悌醫師分享一位將軍夫人的故事,她年輕時在八二三砲戰炸傷腳,削掉了一大塊骨頭,雖然幸運地救回一命,但腿卻留下了一輩子的傷害,從年輕時就憑藉者信仰還有止痛藥物撐過來,也嘗試過玻尿酸與PRP等療法,但並未能將她從關節痛楚中救出,十幾年前在美國時聽醫生說過,唯有細胞治療能治療,期待多年後,終於在2018年台灣衛福部核准細胞治療,將軍夫人以為終於出現一線生機,但醫師卻說,她的膝蓋舊疾加上長期磨損,即使採用細胞治療也無法挽救。  

「絕望的將軍夫人輾轉到診所來尋求協助,經過診斷發現,除了陳年痼疾,另一隻腳也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所幸她的膝蓋還有些軟骨能進行CART卡特治療,透過細胞增生讓她用『自己』的軟骨救回關節。」 

退化性關節炎新膝望

CART卡特治療  老關節新契機  饒瑞悌醫師分析CART 卡特治療與傳統治療的不同之處,「CART卡特治療是從血液中分選出軟骨重塑的細胞及生物分子,再注射於受損的關節腔啟動人體組織修復時會歷經的『發炎、增生、重塑』三機制,賦予軟骨新的成長機會,是目前歐美醫界認為最有助益的免開刀治療技術。」饒瑞悌院長表示,不同於施打玻尿酸、PRP等療法,CART卡特治療橫跨「再生醫學」及「精準醫學」兩大領域,對患部進行軟骨的重塑自癒能力,從根本促進軟骨再生,延緩或逆轉關節退化的機轉,進而恢復關節機能,降低開刀風險,也減少術後復健之苦。

退化性關節炎新膝望

瘋運動  年輕人操壞關節  

饒瑞悌醫師語重心長地叮嚀,別以為退化性關節炎是老年人的專利,近年來運動風很夯,不少人平時不太動、假日卻瘋狂運動,過於激烈的運動型態及不當姿勢,追求健康不成反使退化性關節炎上身,年紀輕輕就出現膝蓋卡卡、痠痛症狀,一旦出現不適就擅自服用藥物,緩解症狀後繼續運動,讓關節耗損加劇。   

「關節磨耗是日復一日累積的,一旦關節出現異狀,趕緊就醫,初期治療不僅能緩解疼痛,可把握機會使關節回復常態,對熱愛運動的現代人來說,減少關節磨損就延長運動年齡,也能使運動表現更好;如果關節受損已達第三、四期,雖症狀較為嚴重,不過獨特的CART卡特治療能給予關節回溯、再生所需的關鍵元素。」     

霍普金斯診所饒瑞悌醫師提醒,運動前要確實暖身,並維持平時運動的習慣,避免突然大量運動;此外少抽菸、不熬夜可避免骨細胞破損,降低關節退化機率,平日可補充葡萄糖胺、魚油等保健食品,讓關節不卡卡,陪你走更久。

退化性關節炎新膝望

 

【原文刊載於《整形達人雜誌》2019年7月號,更多精采內容請上《整形達人》官方網站;《整形達人》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記者張錫銘/台北報導 在美容業界四十年經驗的王燕呢老師,最近開發了一款獨步全球的按摩神器—「馬上鑽-元能量砭石」,美容師或消費者可以用自己最喜愛的精華乳(精油/按摩霜),短短一個星期就有使用者說,自己的皮膚感覺上光澤亮麗又有彈性,還被追問是否去做了醫美?! 王燕呢老師說,這個可以DIY的「馬上鑽」按...

閱讀詳情 »

▲蟎蟲患者的睫毛根部有許多黏稠的的白屑屑。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雙眼睛又紅又腫,當心暗藏蟲蟲危機!一名6歲病童,日前就因為嚴重針眼求診,媽媽告訴醫師,原來小朋友早從2歲左右就有很多眼屎,很難清洗,看遍皮膚科跟眼科都沒有改善,長大一點更變成針眼反覆發作,時常要跑醫院,醫師進一步檢查發現其...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劉宇軒 / 台北報導 看好台灣ICT資通訊科技實力與生技新創研發能力,國際藥廠百靈佳殷格翰昨(10)日攜手生技中心舉辦「生醫新創獨角獸 Grass Roots 支持計畫」,歷經兩個月的收案,總計169件生醫新創投稿,共有6組來自於產學研界團隊獲選,其中不乏癌症研究治療、新興平...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綜合報導 延宕多年的《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送進立法院,但納管加熱菸、禁止電子煙「一開一禁」內容引發各界熱議。近來韓國首爾國立大學醫院的健康系統數據科學研究團隊,利用韓國國民健康保險資料庫的大數據分析,針對2014年到2015年及2018年2次接受健康檢查的500多萬名20歲以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