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新觀念  關節重建不開刀

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新觀念 關節重建不開刀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經建會推估,國內老年人口比率,將在2017年達到14%,成為高齡社會。據統計,國內58歲以上長者,每5人中就有1人有關節退化問題。關節退化與老化、過度使用有關,症狀以疼痛為主,關節活動度會下降,久而久之關節甚至變形,行動困難不良於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退化性關節炎傳統治療 吃止痛藥+開刀
退化性關節炎傳統的治療方法初期以口服抗發炎藥物(止痛藥)為主,止痛藥只能緩解症狀,無法讓關節軟骨重建。長期之後軟骨終究會嚴重磨損,面臨必須開刀的情況。而開刀因為有其風險,所以大部分患者不到最後,普遍仍難接受開刀治療。
抗老醫學新觀念 改良式複合增生療法
抗老修復醫學專家鄧翔駿總院長表示,增生療法最早起源於美國,始於1930年Dr . Hackett在治療病患時發現,肌腱、韌帶的無力、受損,可能是導致關節疼痛的原因。台灣的增生療法則是在2010年後逐漸受到重視,近年來相關醫學會成立,對這項技術加以推廣。
總院長鄧翔駿表示,早期的增生療法,主要是以高濃度葡萄糖的發炎反應刺激肌腱的再生。他提出改良式的複合增生療法(不動刀關節治療),是視病患的狀況,使用不同的方式,包括葡萄糖刺激、玻尿酸注射、血液治療等進行關節、肌腱、韌帶的修復,以達到“抑制軟骨退化,促進軟骨新陳代謝”的目標,不僅是止痛的治標做法。複合式增生療法,整併了各種增生治療的特性,不再局限於只能採用葡萄糖的刺激。
複合增生療法 不動刀關節治療
鄧翔駿總院長指出,改良式的複合增生療法,有以下特性:
‧以不動刀關節軟骨治療為目標。
‧依照病患的狀況,選擇刺激的方式。整合各種增生治療,以達到“抑制軟骨退化,促進軟骨新陳代謝”的目標,而非單純止痛。
‧全程約20分鐘,不需開刀、麻醉,所以沒有手術麻醉的風險。
‧已經做過人工關節者需由醫師評估是否合適治療。
‧傳統手術仍有其不可取代性。
不動刀關節治療 造福關節退化病患
鄧翔駿總院長表示,複合增生療法(不動刀關節治療術),開啟了關節退化的新契機,但疾病仍必須有專業醫師進行評估。一般而言,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在嚴重型關節退化病患,手術仍有其不可取代性。鄧翔駿建議,在臨床上,仍可以將風險較低的治療放在第一線治療,延緩手術開刀的時間。
不動刀關節治療,在醫學上有許多選擇,應由醫師依病患狀況決定。對於PRP血小板治療,則不包含於複合增生療法。若需對PRP治療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需經醫師門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517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灣步入人口老化社會,老年人身體各項機能逐漸產生退化性疾病,在骨骼肌肉方面尤以退化性膝關炎最常見,為能促進銀髮族的健康,臺中慈濟醫院特別成立「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希望以不同治療方式與健康促進觀念,提供開刀之外的不同選擇,協助病患減緩關節的老化與病變發生。台灣65歲以上...

閱讀詳情 »

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發一款戴在手上的「手指朗讀機」,形狀酷似大型指環,戴在盲人的手指上隨著指頭在書本與電腦上滑動,就能辨識出字形並大聲朗讀出來,對於失明者可說是一大幅音,不再需要依靠點字書才能閱讀。這台「手指朗讀機」英文名稱為 FingerReader,是由目前最受關注的 3D 列印技術製作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根據統計,我國從1993年至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7%,這已顯示高齡化社會的發展已逐年上升,而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智症也是現今重要的議題之一。臺灣失智協會研究指出,101年失智總人口已達近16萬人,且預計民國120年將倍增到33萬人,隨著少子化的來臨,再過幾年恐帶來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想要長高,除了胺基酸以外,「鋅」也不能少!醫師指出,倘若家中正值發育期的孩子每年身高只增加不到5公分,可能就要注意是否有生長激素缺乏的問題,而生長激素主要則是和胺基酸及鋅攝取有關。榮新診所小兒科主任潘俊伸醫師表示,保持正常作息、睡眠充足、不熬夜、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都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