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這些植物能幫助你的心臟更加健康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編譯/鍾藝

這些植物能幫助你的心臟更加健康

來自芝加哥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每天喝一杯茶或吃一些漿果可能有助於預防心臟病。

這項研究發表於11月10日在美國舉辦的心臟協會的科學會議。根據研究結果,每天食用少量含有黃酮類化合物的食物(比如漿果、茶、巧克力、葡萄酒以及其他水果和植物)能降低人們患心臟病的風險。

西方澳大利亞大學生物醫學科學院的博士後研究人員Nicola Bondonno說,發現這一因果關係其實並不新鮮,之前已經有研究證明過。這項研究最大的突破點在於超長的研究時長和巨大的樣本量,為黃酮類化合物可以保護心臟的觀點提供了更有力的證據。

在這項研究中,Bondonno和她的團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丹麥近53000位參與者的飲食、癌症和健康數據進行了分析。在研究開始時,每位元參與者都需要填寫一份調查問卷,其中包含他們吃什麼類型的食物以及他們對各類食物的攝入量。此後,研究人員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參與者健康狀況追蹤。

距離實驗開始23多年後,約有12,000名參與者出現了不同類型的心臟病。研究人員發現,那些每天報告攝入約500毫克或更多黃酮類化合物的參與者患缺血性心臟病(心臟的主要血管變窄,心臟血流量減少)、中風和外周動脈疾病(體內的血管變窄,身體整體血液流動不暢)的風險較低,這種關聯性在後兩種疾病上特別明顯。

Bondonno指出,在一天內攝入500毫克黃酮類化合物是很容易的。一杯茶,少量藍莓,幾朵西蘭花都能幫你獲取到一定量的黃酮類化合物。平均而言,如果人們對黃酮類化合物的攝入量超過500毫克/天,實際上也並不會有更好的幫助。Bondonno特別解釋,黃酮類化合物對心臟病具有保護作用的原因在於它們具有抗炎作用,而炎症正是心臟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此外,研究人員也表示,黃酮類化合物與降低心臟病風險之間的關聯因人而異。例如,在吸煙者這個群體裡,如果每天攝入500毫克黃酮類化合物,他們患心臟病的風險並不會因為關聯關係而降低,他們需要攝入更大量的黃酮類化合物才能顯現出關聯效果。在喝酒人群和男性群體裡,研究人員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

在Bondonno和她的團隊做研究分析時,他們還考慮到參與人整體的飲食結構對研究結果的影響。那些傾向於吃大量水果和蔬菜的人往往意味著有更加健康的飲食結構——攝入足夠量的纖維素、魚類,同時少攝入加工類食品,這種飲食結構本身就與心臟健康有正向關係。所以研究人員對這類人群調整了飲食結構,隨後他們發現黃酮類化合物攝入量與心臟病風險降低之間的關聯仍然存在,只是關聯性沒有那麼強。這也就是說,黃酮類化合物的攝入在心臟病預防方面,可能不如一般的健康飲食那麼有幫助。

資料來源:These Plant Chemicals Could Help Your Heart’s Health

 

相關推薦

門診中,遇到不少年長者骨頭不健康,有骨質疏鬆症,因為怕跌倒、不想動,加上沒有強韌骨骼做基礎,肌肉也萎縮,合併肌少症。凱硯診所院長王峯銘醫師表示,光補充鈣片,改善效果很有限,必須補充維生素D等營養素,還要規律運動,才能避免骨質、肌肉流失所引發的一連串負面效應。 研究報告指出,超過40歲,每過10年,肌...

閱讀詳情 »

▲造血幹細胞捐贈有機會讓血液疾病患者生命延續。(照/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推動骨髓捐贈多年,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至今年5月,已建置超過43萬筆骨髓資料庫、儲存超過1萬2000人的臍帶血,目前包括台灣在內共有31個國家地區受惠完成造血幹細胞捐贈。現年69歲的張員菁是全世界年...

閱讀詳情 »

▲台灣藥物濫用問題不僅年輕化,成癮性較高的第二級毒品案件也上升。(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毒品使用年輕化!食藥署今(19)日公布最新統計顯示,國人「首次濫用藥物年齡」超過9成都是年輕族群,又以20到29歲年齡層連續5年居冠毒害最深;值得注意的是,近5年以第...

閱讀詳情 »

▲多次夜尿,竟是腎臟鹿角結石惹禍。(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只是夜尿多了點,怎麼會整個腎臟都是結石!一名45歲的女老師,長達1、2年以來,每天都會夜尿2次,儘管自覺怪怪的,卻因為無痛感,一直不認真當回事,直到一次健檢才發現左腎有「鹿角狀結石」,且充滿整個左側...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