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長者健骨增肌補鈣更要運動

門診中,遇到不少年長者骨頭不健康,有骨質疏鬆症,因為怕跌倒、不想動,加上沒有強韌骨骼做基礎,肌肉也萎縮,合併肌少症。凱硯診所院長王峯銘醫師表示,光補充鈣片,改善效果很有限,必須補充維生素D等營養素,還要規律運動,才能避免骨質、肌肉流失所引發的一連串負面效應。

研究報告指出,超過40歲,每過10年,肌肉量平均衰退8%。70歲之後,更變成每10年流失15%,隨年齡增長,肌少症風險本來就會逐年上升,如果都不運動,或者女性停經後、腎功能不佳、骨骼不健康,更容易加速肌肉流失。

 為什麼腎臟病容易造成肌肉量大幅減少?

 王峯銘醫師說明,當一個人腎功能不好,血液容易偏酸,這不只對骨骼生成造成影響,對肌肉也是很大傷害,因此腎臟病患者更要特別注意肌少症威脅。

 規律運動、肌力訓練對預防肌少症格外重要,即使只是在床上做空踩腳踏車運動,或者做甩手功,都比完全不動來得好。特別是腎臟病病友,運動更是重要。

 對於腎臟病病友而言,注重營養攝取、擁有足夠熱量,也是避免肌肉流失的重要策略。近期醫學建議指出,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攝取低量蛋白質,也要適時補充「酮酸胺基酸」,肌肉量才能維持穩定。

 至於蛋白質攝取量,也得根據腎臟健康狀況不同而做調整。當罹患慢性腎臟病,但還沒進入透析(俗稱洗腎)階段,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的蛋白質攝取量為0.6-0.8公克,蛋白質攝取量盡量不要超過每日熱量總攝取量的10%。但如果病情惡化、需要接受透析治療,肌肉耗損量增加,此時病友每天、每公斤體重的蛋白質攝取量就得提升至1.2-1.4公克,建議佔每日熱量總攝取量的18%,才能供應肌肉、全身健康所需。

 王峯銘醫師提醒,腎臟病友在飲食方面,熱量一定要足夠,也要多諮詢專業建議,在減緩肌肉流失上,則要規律運動,重力訓練也是重要一環,飲食、運動雙管齊下,才能維持好肌力、好體力。

 本文分享自自由時報

相關推薦

撰稿/資深媒體人 馬華 新冠肺炎(COVID-19)自今(2021)年5月19日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升全國疫情警戒至第三級,一直到7月27日行政院才根據指揮中心的防疫規劃,裁示將疫情三級警戒調降至二級,而在這段三級警戒的期間內,中央與地方都有許多防疫相關決策,包括夜市是否開放、餐飲業內用規範、疫...

閱讀詳情 »

爽爆新聞網/爆料中心 近期高屏地區下起豪雨,出現積淹水災情,引發民怨,而治水問題也引起各界關注。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直言,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就是各縣市各憑本事爭取中央補助,且當中有很多預算是被用在親水環境計畫,因為這最容易能當成政績來宣揚,反觀治水是比較困難的工程,他還指出前瞻計畫當中的問題,以及為何...

閱讀詳情 »

爽爆新聞網/爆料中心 行政院規劃在9月發放振興五倍券,引發外界爭論,不過在野黨仍主張發現金。民眾黨立委蔡壁如今在臉書上傳一張圖表,比較振興券及現金的差異。 蔡壁如表示,現階段最急迫的,是紓困還是振興?答案是紓困,將近3個月的「自主性封城」已重創民生經濟,紓困4.0總規模雖達8400億元,但重重限制、...

閱讀詳情 »

【記者羅蔚舟/桃竹苗報導】 從2019年蔓延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2021年甚至嚴重到進入三級警戒,喜憨兒基金會為了給憨兒們工作,所經營的餐廳門市以及庇護工場,訂單與營收受到很大的衝擊,只達到同期業績2成。適逢中秋佳節將屆,喜憨兒基金會再度與幾米合作,以「幸福遇見.愛的守護」為主題推出中秋聯名限量禮盒...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