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這款痣竟可能「痣」癌 ?! 看到異狀千萬別輕忽

這款痣竟可能「痣」癌 看到異狀千萬別輕忽夏天沒防曬,除了曬出斑,也有可能曬出病灶!最近有很多黨團大老,因為注重門面,不想讓臉上看起來像停著蒼蠅,紛紛進廠維修,但這些斑斑點點有些可以去除,有些卻除了之後又不斷長出來,到門診切片後才發現竟然是癌細胞。身上若出現有異狀的痣,要特別小心,一旦不注意,當心有可能變成下一個金鋼狼!TVBS《健康2.0》節目主持人鄭凱云,特別邀請醫師專家,教您了解到底身上的痣出現什麼情形需要特別注意,遠離皮膚癌威脅!

每個人身上都有痣,痣在醫學上的全名為「色素痣」,除了一般常見的棕黃色、棕褐色或黑色,還有痣是紅色或長毛的。醫療人工智慧專家靳嚴博醫師表示:「『紅痣』其實是血管瘤,不會變成黑色素相關的病變。」如果是小小圓圓的紅痣,大部分不會有問題,但如果是大顆、形狀不規則、表面粗糙或動不動就流血的,就要特別注意。痣上長毛雖然良性機率高,但還是要依照大小、形狀判斷風險,痣上如果有毛則不建議拔除,因為可能會傷到皮膚。

其實黑色素散佈於皮膚各處,當痣出現變化時不應輕忽,因為那有可能是癌化成黑色素細胞瘤的信號。東方人的黑色素瘤多長在腳底及手掌,也就是肢端的黑色素細胞瘤,所以東方人要特別注意手掌和腳掌,有沒有突然長出來的痣。基隆長庚醫院外科教授江坤俊遇過一個病患,腳底有約3公分的痣,切片化驗結果是最惡性的黑色素細胞瘤,發現時已經肝、肺轉移,腋下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都是一塊塊的。江坤俊特別提醒,這種黑色素細胞瘤很容易在身體到處跑,若在零期、一期時治療幾乎可完全治癒,但若拖到三、四期,死亡率恐超過50%,而免疫療法是現今治療方法中較有效的方式。

皮膚科醫師蔡宗樺也曾遇過病患做雷射除痣,除了之後卻還是一再復發,患者覺得有異前來求診,到門診切片發現是黑色素細胞瘤。要觀察身上的痣是否為「壞痣」,可從五大特徵評估:A形狀是否不對稱、B邊緣是否不規則、C顏色有無不均勻、D直徑有沒有大於0.6公分、E有無明顯凸起或腫塊。外科在除痣時,有三種作法。整形外科醫師林靜芸解釋:「第一是假如痣很大,長在表皮、真皮或皮下組織,就是全部切除;第二是只長在真皮表面,就是削掉就好;第三是假如痣小於0.2公分,用點痣機點掉即可。」但若評估後認為將痣切除的傷口,反正更不美觀,就不建議處理。

這款痣竟可能「痣」癌 看到異狀千萬別輕忽圖/TVBS提供

而當皮膚老化,紫外線將黑色素激發出來,就會產生曬斑。曬斑的位置多在額頭、兩邊臉頰、鼻子、下巴。因為皮膚每28天就會代謝脫皮一次,所以曬斑是會消失的。但江坤俊也遇過一名在自家種菜的農夫,因為不愛戴帽子又不注意防曬,所以產生曬斑,江坤俊診察後覺得有異,做了切片發現是基底細胞瘤,所以,當有曬斑出現時更要注意防曬,避免癌變的可能!老人斑則是角質皮膚代謝異常的症狀,不一定人人都有,但角質沒有正常代謝就有可能出現。林靜芸也分享近幾年在門診遇過很多出現在眼周附近的斑,這其實是一種用眼過度的表現。長時間使用3C產品、熬夜,產生自由基,導皮膚局部老化,才會年紀輕輕就長斑。要了解更多皮膚保健的相關內容,請鎖定TVBS 56頻道每週六、日晚間7點《健康2.0》,節目中將有詳盡的示範和解說。

這款痣竟可能「痣」癌 看到異狀千萬別輕忽圖/TVBS提供

相關推薦

作者 醫藥記者 梁少珊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都減少外食,改為「居家自煮管理」,為了讓民眾在家就能自行準備營養滿分又容易烹煮的健康蔬食,大林慈濟醫院營養治療科分享,以豆粉腰果醬為基礎製做的防疫蔬食料理食譜:「減醣蒟蒻拌麵」,高纖、低醣、高蛋白,讓大家在防疫期間能增加營養和免疫力。先製做豆粉腰果醬備用大...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又是0本土的一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4)日公布國內新增5例COVID-19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新增死亡個案為70多歲男性,早在9月4日就解除隔離,日前因為其他原因死亡。 陳宗彥說,今日新增5...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積電、鴻海、慈濟基金會共同捐贈的第5批BNT疫苗27萬劑今(4)日又到貨了!中央流行疫苗指揮中心下午也宣布,接下來的第11輪就將開打AZ疫苗第二劑及BNT疫苗第一劑,其中BNT疫苗第一劑部分也將往下開放到47歲以上民眾可以登記接種。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台北報導 10月5日起雖然不降級,但餐飲內用全面大鬆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4)日一口氣宣布解除餐飲業的三大禁令,不但不再要求使用隔板或維持1.5公尺間距,也開放離桌敬酒等社交活動,而且不管是吃到飽還是自助餐,也不再限制一定要由專人分菜或夾取的硬性規定。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