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這9種生活習慣會偷走生育能力!?偏偏我們都天天都在做!

這9種生活習慣會偷走生育能力!?偏偏我們都天天都在做!

在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很多女性朋友尤其是白領、金領女性的生活習慣往往並不那麼正確,可你又怎能想到偷走你生育能力的罪魁禍首先是自己的日常生活習慣呢?

1.年齡是生育能力最大的禍首

年齡的增長對女性生育能力影響非常大,從女性的生理規律來說,生育能力最強在20-24歲,30歲以後緩慢下降,35歲以後迅速下降,35歲時是25歲時的一半,40歲時是35歲時的一半。44歲以後約有87%的女人失去了受孕能力。

女 性接近更年期時,月經週期會變短且不規律;子宮內膜可能會越來越薄,越來越不適合受精卵著床;陰道分泌物會變得流動性更差,更不容易讓精子進入。隨著年齡 增大,女性總體健康水平也會下降。一些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多囊卵巢綜合徵(PCOS)、感染等可能會損害生殖器官導致不孕。

35歲以上的高齡孕婦更容易發生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疾病等及各種妊娠併發症並加重,致使胎兒官內生長發育遲緩,死胎、死產的發生率及圍產兒死亡率也隨之升高,並且胎兒畸形率也增高。

2.過度肥胖不利於懷孕

肥胖會破壞女性內分泌,也會阻礙排卵,還會引發各種健康問題,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這些疾病也可能造成婦女不育,並且會在懷孕過程中造成一些併發症。病態式肥胖的婦女嘗試生育治療的成功率也會較低。

3.盲目減肥同樣也會導致不孕症

盲目過度減肥有可能導致內分泌紊亂、月經週期失調、排卵停止。過度節食所帶來的營養不均衡、微量元素嚴重缺乏也會影響到生育能力。尤其是年齡超過30歲的女性,生育能力本身已經下降,更要謹慎減肥。

4.人工流產是女性不孕的第二大原因

醫 生發現,流產的次數與發生不孕的幾率成正比。多次人工流產易導致盆腔附件炎,輸卵管發炎後堵塞,發生不孕。人工流產時的高活性子宮內膜碎片,很容易轉移到 盆腔內種植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症導致不孕症。而且反覆人工流產還會使子宮內膜變得很薄,日後一旦懷孕,胚胎就像沙地裡的小苗,得不到充分的養分,容易發育不 良、自行流產。

5.生殖器官炎症影響生育能力

患陰道炎時,陰道內酸鹼度發生變化,白細胞 增多,這些都會妨礙精子的成活,活動度下降,官頸炎症造成的局部內環境改變,不利於精子通過官頸管,從而導致不孕。盆腔感染如果治療不及時、不徹底,尤其 是結核性或淋菌性感染,即使痊癒,也會造成輸卵管的粘連、扭曲、狹窄,從而導致不孕或官外孕。

6.性習慣不良危害生育

有 些年輕女性性愛不衛生、性亂,感染性病,常常處在潛伏期,一時還看不出影響,但不知不覺地引發了盆腔炎,造成不孕症。經期行房事容易使細菌和血液通過鬆馳 的官頸口進入盆腔,引發感染。更嚴重的是,如果逆流的經血在盆腔裡殘存下來,就會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症。兩者都是摧殘生育能力的殺手。

7.有害化學物質影響懷孕

不少化學物質中的毒素會破壞卵細胞,還很有可能造成內分泌分泌紊亂。一些防水服裝、殺蟲劑、食品包裝、室內裝飾品、特氟化龍不沾塗料等商品所含有的全氟化學物質,不僅會給人體肝臟、免疫系統、發育和生育器官帶來毒性,導致不孕,還會影響胎兒發育。

8.酒精、咖啡妨害生育

經常飲酒,尤其酗酒的女性,生育能力會明顯減弱。因為酒精會妨礙營養物質的吸收,僅僅一杯紅酒就可能減少體內鋅的含量,而鋅是生育能力的基本因素。咖啡因——即使每天只喝兩杯咖啡,也會在50%的程度上降低生育能力。可樂飲料具有相同的效果,因為可樂中也含有大量咖啡因。

9.精神緊張壓力過大影響生育能力

正 值生育年齡的女性,如果環境改變、情緒波動、長期處於極大的壓力下,就容易發生內分泌紊亂、月經也就開始紊亂甚至變成無月經,不排卵,在這種情況下,當然 也就不太容易懷孕了。就業競爭加劇使很多職場女性壓力增大,長期處於憂慮、抑鬱或恐懼不安的精神狀態都會影響女性懷孕。

更多嗎啡羊的精選好文都在轉圈灑花跳舞

你的洗澡方式正確嗎? 洗澡先洗頭的人一定要看!

我媽常常手腳冰冷冬天都穿襪子睡覺找到這篇實在太好了!

幫我按一下分享,求求你惹~~

via

相關推薦

【NOW健康 林舒/台北報導】「求救!男朋友在關鍵時候軟掉怎麼辦?」、「我覺得我男朋友好像陽痿了」……這些煩惱是Dcard或不少熱門年輕人論壇上的熱門討論話題。其實,性生活的和諧美滿在情侶之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現實世界中年輕人的陽痿比例並不在少數,但許多男孩礙於面子問題...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台灣人愛喝茶,但其成分當中的咖啡因含量總是令人在意,不少人擔心喝茶後會影響睡眠品質,而對孕婦而言也需注意咖啡因攝取量超標影響胎兒發育,因此不少民眾更偏好市面上的「無咖啡因茶飲」。喜歡喝茶但又想避免攝取咖啡因的話,還有哪些選擇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網友的推薦吧! 《Soc...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65歲男性病人,因大腸癌入院開刀,其有失智病史,容易躁動及行為混亂,對於術後留置的維生管路及右側頸部中央靜脈導管,常有自拔情形,護理人員基於管路安全只好將病人雙手約束固定於床欄,但家屬會客時常因不忍心而私自放鬆約束帶,離開時又未將病人雙手回復約束,也未告知醫護人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下水道工作要小心!去年12月張姓男子進行下水道清池時感到頭暈,向上爬出約離池面5公尺後不慎跌落下水道底部,後背狠砸地板,巨大衝擊的力量及溺水導致張男在現場即失去呼吸心跳(OHCA),119緊急救護人員持續進行CPR送至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急診室,創傷醫療團隊合作緊急搶救並...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