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連呼吸、喝水都會胖? 原來是腸內菌影響代謝

  工程師曾先生上班時經常需久坐寫程式,總覺得自己呼吸、喝水也會胖,可是隔壁同事愛吃甜食,不但不胖,健康檢查驗起來血糖也正常,想起醫師總是建議民眾吃高纖、低升糖指數的飲食,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照做後有效,但他的血糖卻不減反升?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分院代謝內分泌科醫師林家宏表示,事實上,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對國際指引所建議的健康飲食及運動反應都不盡相同。近期研究顯示,其中的差異很有可能是來自腸道中的腸內菌影響了代謝機制。

  林家宏說明,腸內菌不只影響了肝臟、骨骼肌及脂肪組織的能量消耗及代謝,更影響了人體內分泌系統和行為。目前研究已知的人體腸內菌(gut microbiota)大於1,000種,會根據種族、居住地與行為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即使是同1個人,不同區段的體內腸胃道也會有不一樣的腸內菌。

  腸內菌種類或豐富度上的差異,會造成個體之代謝和能量消耗差異。許多研究更指出,飲食的確會改變腸內菌的組成,在人體新陳代謝上更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旦宿主、飲食、腸內菌之間的平衡關係被破壞,菌相失調(dysbiosis)就會造成全身性發炎及許多疾病。

  林家宏進一步引用研究,顯示腸內菌與胰島素阻抗、慢性發炎和脂肪堆積有關,且在糖尿病及冠狀動脈硬化也扮演一定的角色。然而目前為止,對於改善這些症狀的治療策略,益生菌的臨床證據仍相當有限,希望將來能針對每個人的腸內菌譜,量身訂做不同的診斷與治療方針,找到精準醫療的最後1塊拼圖。

  林家宏呼籲,面對代謝症候群的威脅,目前最有效的做法還是以健康生活型態來預防,包括良好的運動習慣、健康飲食及體重管理。高危險族群可以儘早做代謝症候群的篩檢,如果已經努力運動並控制飲食還是成效不彰,不妨預約營養諮詢門診,或請教代謝內分泌科醫師,量身打造適合個人的飲食及運動計畫,創造更健康的人生。

相關推薦

衛生福利部發布104年國人十大死因,惡性腫瘤連續多年蟬聯死因第一位,且佔所有死亡人數達28.6%!一起來看看104年的十大死因囊括哪些疾病~  104年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第一名:惡性腫瘤(癌症)第二名:心臟疾病第三名:腦血管疾病第四名:肺炎第五名:糖尿病第六名:事故傷害第七名: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第八名...

閱讀詳情 »

勃起功能障礙及攝護腺肥大,是許多中年以上男性的共病。根據台灣男性醫學會調查發現,台灣年逾40歲以上的男性,每5人就有1人有共病困擾,醫師提醒,唯有掌握「認識共病、自我評估、積極行動」3原則,才能遠離男人共病。 ​ 根據台灣男性醫學會調查發現,許多男性步入中年後,腰粗體胖,看似幸福肥,卻隱藏健康風險,...

閱讀詳情 »

「癌症」似乎越來越普遍,相比10年前和20年前,人們現在對於親戚或朋友中有人罹癌好像已經不再是什麼稀奇的事,且原先多見於老年人的癌症,也出現了向青壯年甚至少年擴散的趨勢,但對於癌症光是聽到這兩個字仍會令人膽戰心驚,以往對於癌症的預防,都以倡導健康飲食、戒掉不良生活習慣像是喝酒、抽菸、熬夜等,但根據美...

閱讀詳情 »

  ​症狀多為心悸、胸痛悶等 甚至毫無徵心肌梗塞令人聞之色變,金管會前主委龔照勝、寒舍集團創辨人蔡辰洋都因心肌梗塞過世,相繼不到3個月,令人不勝噓唏。去年知名女作家施寄青、政商界名人翁大銘也都因此過世,坊間有更多人因心肌梗塞猝死,民眾應有預防觀念,平時掌握自我健康很重要。心肌梗塞的常見症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