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連呼吸、喝水都會胖? 原來是腸內菌影響代謝

  工程師曾先生上班時經常需久坐寫程式,總覺得自己呼吸、喝水也會胖,可是隔壁同事愛吃甜食,不但不胖,健康檢查驗起來血糖也正常,想起醫師總是建議民眾吃高纖、低升糖指數的飲食,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照做後有效,但他的血糖卻不減反升?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分院代謝內分泌科醫師林家宏表示,事實上,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對國際指引所建議的健康飲食及運動反應都不盡相同。近期研究顯示,其中的差異很有可能是來自腸道中的腸內菌影響了代謝機制。

  林家宏說明,腸內菌不只影響了肝臟、骨骼肌及脂肪組織的能量消耗及代謝,更影響了人體內分泌系統和行為。目前研究已知的人體腸內菌(gut microbiota)大於1,000種,會根據種族、居住地與行為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即使是同1個人,不同區段的體內腸胃道也會有不一樣的腸內菌。

  腸內菌種類或豐富度上的差異,會造成個體之代謝和能量消耗差異。許多研究更指出,飲食的確會改變腸內菌的組成,在人體新陳代謝上更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旦宿主、飲食、腸內菌之間的平衡關係被破壞,菌相失調(dysbiosis)就會造成全身性發炎及許多疾病。

  林家宏進一步引用研究,顯示腸內菌與胰島素阻抗、慢性發炎和脂肪堆積有關,且在糖尿病及冠狀動脈硬化也扮演一定的角色。然而目前為止,對於改善這些症狀的治療策略,益生菌的臨床證據仍相當有限,希望將來能針對每個人的腸內菌譜,量身訂做不同的診斷與治療方針,找到精準醫療的最後1塊拼圖。

  林家宏呼籲,面對代謝症候群的威脅,目前最有效的做法還是以健康生活型態來預防,包括良好的運動習慣、健康飲食及體重管理。高危險族群可以儘早做代謝症候群的篩檢,如果已經努力運動並控制飲食還是成效不彰,不妨預約營養諮詢門診,或請教代謝內分泌科醫師,量身打造適合個人的飲食及運動計畫,創造更健康的人生。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衛福部的萬元擴大紓困,陣頭、比丘、比丘尼究竟能不能領?衛福部近來收到不少來自地方縣市反映困擾,經詢問勞動部、內政部等相關部會意見後,衛福部今(4)日表示,經認定陣頭人員屬於藝文工作者,符合申請急難紓困對象,不過,比丘、比丘尼等其他宗...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還是有人在「逛醫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內今年首季就醫人次一口氣掉了500萬人次,凸顯台灣人的確有不必要就醫的現象,健保署今(4)日公布去年就醫統計更發現,國人年平均就醫15次,更有3.5萬人次數超過90次,光這群人就花掉健保近...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防疫大作戰,口罩已經成為台灣人身上不可或缺的隨身配件,但隨著天氣越來越熱,不少人常悶出「口罩痘」,痘痘遍地開花,尤其是如果又擦上質地厚重的保養品、防曬品或彩妝品,災情更慘,而皮膚科醫師就提醒,口罩也是一種物理性防曬,否則戴口罩已悶住...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手腕鬧疼痛,一定是俗稱的「媽媽手」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丁睿宇表示,臨床就有不少民眾,在服藥治療後仍然持續疼痛,轉往復健科門診才發現,原來是與媽媽手截然不同的「隔間症候群(Intersection Syndrom...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