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週末補眠數十小時 恐患「類嗜睡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

週末補眠數十小時 恐患「類嗜睡症」

23歲的小李(化名)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從事高壓力的業務工作,對新工作未上手、業績壓力大,常常半夜才下班回家,假日倒頭呼呼大睡,連續睡長達36小時,期間只起床上廁所。連續好幾個月的假日小李都幾乎在睡覺,精神科檢查評估並不是罹患嗜睡症,長期工作壓力大造成睡眠不足,遇到假日就狂睡補眠,診斷為「類嗜睡症」。

長期壓力、負面情緒、累積疲憊引發類嗜睡症

開業身心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近來常有患者要求開立嗜睡症診斷證明,主訴工作或開會時常常無意間睡著,或白天爬不起來上班,懷疑自己罹患「嗜睡症」。經診斷後發現大部分是長期壓力、焦慮、憂鬱、生悶氣等負面情緒累積,引起嗜睡問題,並非罹患嗜睡症。通常經過專業的紓壓訓練及調整作息後,嗜睡現象就會明顯改善。 

類嗜睡症發生原因眾多 壓力、肥胖、睡眠都可能引發

「原發性嗜睡症」對成年人來說並不是常見疾病,發生率不到5%,是不該睡覺時會突然睡著的疾病。病患會發生不可抑制性的睡眠行為,例如有些人走路到一半突然睡著,或是講話講一半突然睡著,屬於重度嗜睡症疾病,需要接受藥物治療。

「類嗜睡症」並不等於「嗜睡症」!楊聰財醫師解釋,「類嗜睡症」發生原因多而複雜,包括長期壓力累積疲憊感、長期睡眠不足,或肥胖、憂鬱症、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及特殊遺傳疾病等,也會出現嗜睡問題。也可能與藥物或酒精等物質濫用有關,特別是鎮靜助眠藥物。

SMART五秘訣 遠離類嗜睡症

遠離「類嗜睡症」,楊聰才醫師提供SMART五秘訣,包括:「S」(Sleep),養成良好睡眠習慣;「M」(Meal),注意飲食均衡不偏食;「A」(Attitude),保持正向樂觀好心情;「R」(Rest)學習正確紓壓技巧;「T」(Training)培養適當運動習慣。民眾若有長期嗜睡現象,最好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診斷,避免影響生活及工作。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國小到國中階段,應該是每個人最開心、無憂無慮的時候,如果此時期的兒童或青少年,得知自己罹患了糖尿病,通常會降低幸福感,增加憂鬱、焦慮的情形,以及難以建構自我的認知,影響自我照顧和代謝的控制,進而增加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  胖胖童爆增 國小一年級肥胖率達1...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日前發生的八仙塵爆案,造成500人輕重傷的意外,然而一般人對於燒燙傷口處理的認識就只有「沖、脫、泡、蓋、送」,但對於五字口訣裡隱藏的細節,卻往往觀念模糊,當意外發生時,往往因為慌張而亂了陣腳,容易用錯方式,而對皮膚造成二次傷害。  蘆薈、牙膏亂塗抹 恐影...

閱讀詳情 »

【台灣新生報記者蔣書弘 報導】 夏天到了,天氣越來越悶熱,容易讓人食慾不振,許多民眾會選擇食用消暑的涼麵,各大超商為了搶食這塊大餅,也不斷推陳出新,但在大啖涼麵的同時,雙和醫院營養師張瑋胤也提醒民眾,吃涼麵要注意衛生安全,除了涼麵溫度要控制在冷藏溫度四至七度,也要盡快食用完畢,才不會誤食大...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小朋友最愛的暑假到了,許多忙碌的家長無暇帶孩子出遊,只好讓3C產品和他們作伴,然而長時間看電視、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容易導致孩童近視度數暴增情形,更有乾眼症、視覺疲勞等疑慮,國健署呼籲,每日2小時以上戶外活動,有效減少近視發生。  黃斑部病變、白內障找...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