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過年後青光眼回診潮 眼壓飆高勿過度使用3C產品

過年後青光眼回診潮 眼壓飆高勿過度使用3C產品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每年過完新年假期,眼科總有一波青光眼回診潮,原因多半是因為假期未遵醫囑好好點藥水,加上放假期間過度使用3C產品,導致眼壓波動過大。所以,醫師特別提醒,身心放假,眼藥水千萬不能跟著放假,才能擁有美好的假期。青光眼名列失明三大原因之一,分為開放性與閉鎖性,開放性高風險群為500度以上高度近視、年長者、糖尿病、眼中風等;閉鎖性的危險因子則包括遠視、眼軸較短、前房狹窄等。此外,先天性青光眼與基因有關,新生兒也可能發生。

正常眼壓也可能得到青光眼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蕭雅娟表示,正常眼壓為8~20毫米汞柱(mmHg),如房水排出異常或生產過多,會使眼壓升高,壓迫視神經,為青光眼主因。但正常眼壓或低眼壓也可能得青光眼,須依個案來決定目標眼壓,不能一概而論。

青光眼初期無顯著症狀,等到有視力變差、夜間看不清楚、視野縮小等情形,通常已是中期後。想提早發現,得靠定期篩檢,建議50歲以上每年要做眼壓測量及眼底檢查,有前述危險因子的高風險群則要提前至40歲。

青光眼是視神經退化疾病

蕭雅娟表示,青光眼是視神經退化疾病,過去門診50歲以下約占一成,但近幾年提升至三、四成,與診斷技術進步、民眾警覺性提高、篩檢年齡下降等有關,但也跟類固醇濫用、糖尿病年輕化等因素有關。

3C產品並非直接因素,但近視加深一段時間後,眼球結構提早老化,有可能增加青光眼風險。曾有新聞報導,年輕人整晚追劇或整周泡網咖,隔天突然看不見,主要是眼壓升高,造成急性青光眼,若立即就醫,治療後才有機會改善。治療方法分為藥物、雷射及手術。愈來愈多新藥問世,一瓶有多重效果,點藥頻率減少,不含防腐劑,副作用也降低,並有健保給付。而雷射主要針對閉鎖性青光眼,門診約5至10分鐘做完即可返家,類似穿耳洞,在眼球內部打一個小水洞,無對外傷口,安全性高,同樣有健保給付。

小樑切除術,傷口小、安全性高

以往提到青光眼手術,病人很擔心做完會失明,蕭雅娟說,現在技術相當進步,採微創方式做「小樑切除術」,傷口小、安全性高、副作用少,手術成功率高。僅約二至四成病人需手術,當醫師建議手術時,可多溝通或尋求第二意見,勿採逃避態度,一直換醫院想要「不開刀」,拖延反而讓病情更嚴重,錯過手術最佳時機。

青光眼須長期用藥,七、八成病人控制良好,可以一輩子擁有生活足夠視力。眼壓控制得好,睡眠充足、適度用眼,可正常運動,唯倒立、舉重風險較高,從事30米以下的深潛須評估用藥。另不宜在短時間內攝取大量水份,有抽菸習慣應戒除。

蕭雅娟提醒,每年過完年都有一波眼壓飆高回診潮,放假前應準備好充足用藥,並依醫囑規則用藥,勿過度使用3C產品。此外,勿聽信偏方或使用他人藥物,每人情況不同,不可共用藥物。身心放假、點藥不放假,才能擁有美好假期。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延伸閱讀】

私密處小心呵護 女醫師教你保養術

心因性猝死防不勝防? 醫:這些族群有辦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11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根據衛福部2018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國內胃癌於10大癌症發生率,男性排名第7位,女性發生率排名第10位,但兩者死亡率皆排名第6位,居高不下的死亡率,需大家嚴正以待。 外科部主任謝茂志(右三)、醫師呂長運(右一)連袂發表「戰勝胃癌腹腔轉移」新療法的臨床個案。(圖片/北市萬芳醫院提供) 台北市萬芳...

閱讀詳情 »

台灣近來吹起一股夾娃娃機旋風,不論是夜市、商店街,甚至是住家巷口,更是一家家開不停!而夾娃娃機風潮,除了反應台灣房地產、庶民經濟的困境外。相信讓更多人疑惑的是,到底夾娃娃機有何神奇魔法,為什麼總能吸引民眾忍不住掏出口袋的零錢與鈔票而不手軟呢?就讓我們站在不同角度,看看精神科醫師又是怎麼看待夾娃娃機熱...

閱讀詳情 »

拔牙、植牙前,需要注意是否有服用骨鬆藥物。醫師提醒,若長期服用骨鬆藥物者,拔牙前一定要先諮詢牙醫師及至醫療資訊雲端查詢,因為服用雙磷酸鹽藥物可以對抗骨質疏鬆,但也可能併發「顎骨壞死性骨髓炎」,千萬不可輕忽。 拔牙與植牙手術前,別忘記先至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用藥情況。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兼任口腔外科主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財團法人台灣紅絲帶基金會為遏阻愛滋病在台灣擴散,特響應美國愛滋病患者協會創立全民篩檢概念,除了推出一款「紅吱吱」愛滋病毒Q版娃娃,並宣導「三篩五步」愛滋防治方法。「紅吱吱」來幫忙 愛滋病毒Q版娃娃近來在台灣夾娃娃機很盛行,台灣紅絲帶基金會推出一款「紅吱吱」愛滋病毒Q版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