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遠離大腸癌得先管好嘴巴! 研究建議每日紅肉別吃超過這份量

▲民眾切勿輕忽異常出血,如有異狀需儘早就醫,並定期接受腸癌篩檢。(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人罹患大腸癌人數越來越多,如何預防?管好自己的嘴巴很重要。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呂宗儒提醒,國外最新研究顯示,每日紅肉攝取在100克以下,能有效降低大腸癌風險,建議民眾應維持均衡飲食、攝取高纖維並適量補充維他命D,以保腸道健康。

今年69歲的秦媽媽,身體向來健康,也沒有癌症的家族史,但過去3、4個月以來,卻出現時有時無的血便症狀,警覺的去接受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反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果然發現直腸處有顆已侵犯周圍器官的5公分腫瘤,診斷為第三期直腸癌。

呂宗儒說,受到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的影響,國人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日益提升,近年來甚至有年輕化的傾向。值得注意的是,約有7到8成的大腸癌患者為自發性病症,並無相關家族史。

尤其,醫師臨床觀察,50歲後的大腸直腸癌患者的發生原因與生活習慣、長期不當飲食的刺激有關;50歲之前發病者則多受基因影響導致。

呂宗儒指出,治療大腸直腸癌,除了切除腫瘤本身之外,醫師會多切除病灶周圍的部分腸道,以確保癌細胞切除乾淨,降低復發率,一般而言,大腸的切除範圍以病灶左右各5公分為安全距離,直腸則是以上下各2公分的安全距離為準,不過,由於骨盆腔範圍不大,過去若切除範圍落在骨盆腔死角,就需要從肛門處深入體內治療,一旦肛門被破壞,患者往往得面臨造人工肛門的不便。

而手術新技術的進步,則可望免除人工肛門的不便。呂宗儒說,新的3D立體腹腔鏡已突破過去2D平面視野上的限制,醫療器械的發展也更為靈活,醫師可以清楚看到病灶部位,深入骨盆腔死角,切除腫瘤,僅有少數腫瘤位置及切除範圍在肛門括約肌內的患者,才需連同肛門口一併切除,已經大幅降低了患者要另造人工肛門的可能。

異常血便是大腸直腸癌重要的症狀,但不少民眾容易將排便出血當作痔瘡,醫師提醒,直腸癌出血與痔瘡出血類似,多見於便後擦拭肛門的血跡,但大腸癌出血型態為血液混雜在糞便中,因此民眾切勿輕忽異常出血,如有異狀需儘早就醫,並定期篩檢。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肺阻塞一年奪命5千人 生活中有這「惡習」罹病風險當心高6倍

食安新制連發!「液蛋」全面禁用破殼蛋 「笑氣」納食品添加物嚴管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李文成 王聿瀠 劉宇軒 范綱儀/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跨越2萬大關!五一連假剛收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公布國內新增2萬3102例本土個案,另確診個案新增5例死亡,單日死亡人數創下這一波疫情以來新高,另外中重症再新增25例。值得注意的是,5例死亡...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李文成 王聿瀠 劉宇軒 范綱儀/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公布國內新增2萬313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3102例本土個案及37例境外移入(14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入境台灣居家檢疫鬆綁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3)日宣布,自5月9日零時起,入境居家檢疫天數正式縮短為7天,並維持第8天起接續自主健康管理7天,正式實施居家檢疫「7+7」,並在第7天執行1次快篩。 陳時中表示,這是考量Omicron變異株的潛伏期較短且...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單日已經衝破2.3萬人,讓兒童打疫苗的腳步不得不加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3)日表示,今年第六批採購的莫德納(Moderna)疫苗110.61萬劑,下午將運抵桃園國際機場。而昨天國內6到11歲兒童開打疫苗,已經接種有667人。 新一批到貨的莫德...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