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醫藥檢驗錯誤常發生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琪拉編譯

69歲的馬林艾瑞克斯先生去年的切片被送去診斷,發現罹患前列腺癌。他在擔憂之餘,想著是要切除前列腺,還是進行放射線治療。幾天後,他的醫師又打電話給他,告訴他檢驗發生了失誤,實驗室搞混了他的檢體,他並沒有罹患癌症。他說,他很替自己開心,但也對那位真正得癌症的人感到難過。

類似這樣的錯誤情況比大家想像得都還要多,雖然沒有確切的數字,但是有研究預估在美國一年大概會發生上千件醫檢所搞混病人檢體的情況。雖然有DNA可以分辨,但病人需要負擔300美金的成本,而且醫檢所也拒絕全面採用這種方式,它們說弄錯病人檢體的情況太少見了。

醫藥檢驗錯誤常發生

Strand Diagnostics是少數採用DNA技術辨別病人檢體的檢驗索。醫師先用棉棒採集病人口腔細胞中的DNA,Strandy再從醫師那取得到病人的DNA,掃描成條碼,用以區分病人。若病理學家發現病人的檢體有癌細胞,他們會把檢體細胞送至Strand。若該細胞與Stand保留的病人DNA吻合,就代表檢體正確。若不吻合,就代表實驗室搞錯檢體了。

在2011年,在美國發生了一起重大檢驗醜聞。有兩位男人的檢體證實得到前列腺癌而遭前列腺割除,但事後發現根本是場大烏龍,檢驗所搞錯了他們的病人檢體。研究者事後分析了10000名病患的檢體與其DNA配對,結果發現高達27%的病患檢體是錯誤的。在6733個血液檢體中,有0.5%的檢體被掉包了。

在檢驗所,有些錯誤是很明顯的,例如要檢驗腦細胞,送來的卻是肺部細胞。但有時錯誤卻不明顯察覺,這時只能靠病人DNA與檢體互相配對看是否吻合。Strand的執行長提供研究者13000名來調查前列腺癌的病人檢體,研究者發現0.26%的檢體是完全被調換過的,但也有0.67的檢體是經過部分調換的。

錯誤機率看來不高,但是在獨立的實驗室中,錯誤發生的頻率可能還更高,高達3.14的檢體遭過事前破壞。要彌補檢驗的錯誤成本昂貴,因為很多保險公司寧願負擔檢驗費用,也不願補償病人因為檢驗錯誤造成的損失。病人可以自己負擔用DNA複檢的費用,但是不能確保醫檢所會認真採用。

為了提倡用DNA複驗檢體的方式,一群病理學家決定解決經濟上的困難,畢竟無必要的醫療還有事後的法律糾紛造成的社會成本更高。若不使用DNA複驗法,病理學家需要事前做26個步驟,包括在每個檢體的試管上貼貼紙,確定病人姓名,然後送檢驗等等,這些成本高達美金一百多元。也因此使用DNA複驗是最終最有效率並且準確的鑑定法。

參考資料:

the-lab-says-its-cancer-but-sometimes-the-lab-is-wrong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 / 台北報導  當患者本身的牙齒出現蛀牙或缺牙的情況,牙醫師建議製作假牙來恢復口腔的健康和功能。製作固定假牙的目的,除了保護牙齒、恢復咀嚼功能與美觀,也讓病人方便飲食。而製作假牙的過程,從以前傳統印模,到現在最新的口內掃描數位製作,假牙的材質也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  當代青埔...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你打到疫苗了嗎?「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第三輪的意願登記今(19)日中午12點截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公布最新統計,第三輪只有勾選AZ疫苗的人打得到,預估約170萬人從明日上午10點起會陸續收到簡訊,預約接種期程則至7月22日中...

閱讀詳情 »

台中市「家教男」(案15386)前後逛遍雙北9區域,還在10天內進出台中5家旅館、開6次房,前後接觸61人、3人確診。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說,個案是在6月26至29日到雙北,距離現在已經超過14天,若是以台北足跡來看,「要發生問題早就發生」,所以反而不是重點,畢竟個案不是在危險區的足跡。台中市衛生局長...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參與聯亞開發國產疫苗的臨床試驗,連日來卻頻頻爆發爭議,除了沒等解盲就自行打了公費AZ疫苗,連臉書PO文自稱「檢驗體內抗體(ANA)僅有40才去打AZ疫苗」說法也被打臉根本搞錯了。聯亞疫苗試驗主持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今(19...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