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重症肌無力屬自體免疫疾病 發生在孕婦恐影響胎兒

重症肌無力屬自體免疫疾病 發生在孕婦恐影響胎兒

【NOW健康 陳盈臻/新竹報導】29歲孕婦李女士,過去病史有重症肌無力和葛雷夫氏症(甲狀腺機能亢進),此次懷孕在診所產檢時診斷出妊娠糖尿病。李女士在懷孕30周時,因為早期子宮收縮合併子宮頸閉鎖不全轉至臺大醫院新竹分院住院安胎,後來因為發生胎兒窘迫(缺氧)的情形,於懷孕30周時緊急剖腹產下1名男嬰,術後轉至外科加護病房觀察。所幸李女士呼吸功能恢復順利,當晚即拔管,隔日轉回普通病房,在術後第5天出院。寶寶因早產與輕微肌無力和呼吸喘的情形,入住新生兒加護病房密切觀察和照顧。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醫師林明緯說明,重症肌無力的發生率雖然不高(約5千分之1),但是女性的發生率是男性的2倍,而且女性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剛好落在20至30幾歲的生育年紀。


重症肌無力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常常也會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其中以甲狀腺疾病最為常見。重症肌無力常見的原因是病人體內產生抗體,阻礙乙醯膽鹼(神經傳導物質)傳遞運動的訊號,造成患者反覆出現眼皮、臉部、咽喉部、手腳四肢甚至是呼吸肌肉無力的情形。


林明緯進一步指出,若是病人全身肌肉無力的情況嚴重,已經影響到吞嚥甚至呼吸的功能,此時稱為「重症肌無力危象」。由於好發時間點剛好在診斷後的前1到2年,所以國外有文獻建議,剛發病的女性患者應該要避孕1至2年。


根據國外統計,重症肌無力本身不會增加懷孕流產率、子癲前症、子癲症等發生率。約40%患有重症肌無力的孕婦在懷孕過程中症狀會惡化,甚至可能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另外30%孕婦在懷孕過程中症狀沒有變化,剩下30%症狀會改善。整個孕期當中,以第一孕期和產後時期是最有可能惡化的危險期。


過往的研究指出,重症肌無力的治療藥物像是大力丸(學名:Pyridostigmine)和類固醇,對整個孕期甚至產後哺乳都是安全的。因此,孕婦應當配合神經內科醫師治療,按時服藥或調整用藥,切忌不可因為懷孕而貿然停藥,可能造成重症肌無力危象等憾事發生。重症肌無力病人有許多禁忌藥物,包括產科常用的安胎藥鈣離子阻斷劑,含鎂離子的胃藥、軟便劑和治療子癲前症的硫酸鎂、某些特定的抗生素等,不小心服用將有可能造成肌肉無力症狀惡化。


生產時,重症肌無力的孕婦不一定要選擇剖腹生產,若是自然產也可以施打無痛分娩。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兒由於受到母體乙醯膽鹼受體抗體透過胎盤循環到寶寶體內的影響,約有10至20%新生兒會發生重症肌無力,可能會出現肌張力低下、吸吮能力比較差、眼皮下垂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上述情形通常在新生兒出生後12小時到數天內發生,所幸大部分寶寶在3至4周後會逐漸自然恢復。


林明緯再次提醒,有重症肌無力的孕婦務必規則產檢和配合神經內科醫師服用藥物控制,才能確保整個孕期當中母子均安。


更多NOW健康報導
5強疫苗競賽 莫德納有望勝出最快明年獲准使用
小傷口也可能致命 蜂窩性組織炎嚴重恐引發敗血症亡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倒吸鼻涕不擤出來 下場可能導致內耳積水耳鳴嗡嗡響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據統計,國人家中幼兒在發展階段有口腔功能不協調問題的比例高達7成,其中造成牙列不整及下顎錯咬狀況,不單與遺傳有關,更與兒童時期的呼吸方式、吞嚥及吸吮拇指等不良習慣有很大關係。兒童牙齒矯正專家張瀞云醫師表示,孩童從小若有口呼吸或是上述不良習慣,易造成日後有暴牙、咬合不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先天聽損從小矯正 可回歸主流學校學習聽損兒童從小開始配戴助聽器,有助於回歸主流教育與聽常兒童一起上學。學校能配置「FM調頻系統」輔助聽損兒學習,但仍有環境吵雜、教師音訊不清晰等挑戰。聽力師發起聽損兒關懷計劃 提升孩童學習效能國內業者聽力師團隊發起《2020年聽損兒童關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口腔疾病的預防就是各種疾病的預防!」亞太牙醫教育學會會長暨國立陽明大學牙醫學系特聘教授許明倫指出,咀嚼功能不良會導致認知功能降低。台灣前進文化協會理事長池國平則呼籲,全民應及早重視口腔咀嚼及吞嚥能力,透過每日做「健口操」能夠延緩失智症相關疾病的發生,號召社會大眾一同關...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桃園市本土登革熱群聚再擴大!衛福部疾管署今(7)日公布桃園市1名10多歲男高中生,因反覆高燒數次就醫,登革熱NS1快篩結果呈陽性。因住家距離與第15例本土病例,僅約200公尺,因此研判與日前群聚事件有關,地方衛生單位檢查個案住家周邊有積水容器,已開出稽督單勸導,同時加...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