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重要!三個部位異常出汗最危險

天一熱就愛出汗,尤其是胖人,一動一身汗。隨著夏日腳步的臨近,出汗的人越來越多。汗水一多,渾身就難受,心情就焦躁,變得易怒,那麼汗從哪兒來?汗出多了對人體是好還是壞?

重要 三個部位異常出汗最危險
採訪專家:大連市中心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張奎軍

張奎軍介紹說,人體皮膚上約有330多萬個汗腺,汗就是從這些汗腺里分泌出來的。其主要成分99%是水,其次為尿素和少量的金屬離子、乳酸、氯化合物、鉀、鈉和一些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出汗對人體的健康有什麼影響呢?

汗是人體“空調”,出多出少有講究
出汗是人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是維持體溫恆定的一個重要環節。正常人24小時內不知不覺會蒸發約600~700毫升汗水。外界溫度、精神緊張、情緒激動、進食辛辣、熱燙食物都可以導致人體出汗。如果汗腺功能不正常,當人體處在高熱狀態時,不能發揮分泌汗液的作用,人就會發高燒,造成心、腦、肝、腎及血液系統受損。可見汗腺調節人體體溫的重要性。感冒發燒時,使用退熱藥即通過汗液的分泌退熱。汗腺還有抗菌、潤澤皮膚、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作用。皮脂膜分泌不夠,皮膚就會失去潤養,變得乾燥。汗液的過度分泌常令人不適甚至苦惱。如掌蹠多汗症等。

汗水顏色異常,需要及時就醫
張奎軍介紹說,真正的汗水是沒有顏色的。如出現黃色是因為微生物對汗水噹中的一些微量原素發生化學反應所致。而且,某些身體有疾病的人,汗水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當出現不同於一般顏色的汗水時,就要考慮會不會是身體生病了,這時候最好諮詢醫生。
按照中醫的說法,汗為津液的組成部分,汗的產生與臟腑均有一定關係,汗出過多,可耗血傷津;反之津虧血少,汗源不足,不宜發汗。人的排毒方式有兩種:一是小便,二是出汗。出汗是最有效的排毒方式,一年四季只有夏季是能夠自然出汗的,有利於人體的新陳代謝、經絡平衡和免疫系統的健康。如果老憋著不出汗,時間長了,皮膚就不會呼吸了,最後就會造成人體代謝系統的紊亂,並且把這種皮膚的排毒功能都轉到了腎和肝上。

出汗與疾病,微妙有關聯
其實,出汗也是一個信號,有時可能意味著你的健康出了問題,身體發出的這種警報信號一定不能忽視。那麼出汗與疾病有啥聯繫呢?
張奎軍介紹說,一般情況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壓、充血性心衰、偏癱脊柱外傷、腫瘤、結核等都會導致異常出汗,並伴隨明顯的相應症狀。糖尿病患者出汗較少,但小便卻多;患者的汗液呈黃色並略帶腥味。老年人半身出汗可能是中風的先兆;體質虛弱的人,睡眠時容易盜汗;而在高燒出汗後,常常會導致體溫下降、四肢冷厥等症狀,低血糖發作時可導致病人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足震顫等。甲亢怕熱多汗,嗜鉻細胞瘤,常見的症狀就是淋漓多汗,出汗具有陣發性,有時也可以持續性出汗。

張奎軍提醒說,人該出汗時就得出汗。在夏季出汗多的情況下,不要光喝白開水,還要在飲水中加適量的鹽,或多吃稍帶鹹味的食物。生活中應多注意:切記不可過度出汗;出汗時勿吹風扇;大量出汗後應補充水電解質;經常自汗盜汗者應積極進行治療;患風寒感冒時可以生薑煮水飲服。

根據出汗判斷身體狀況
中醫常常根據病人出汗的時間、部位、多少和特點來判斷身體的狀況。
按出汗時間分:無論冬夏,在白天不活動或輕微活動的情況下,常汗出不止。這些人常有身體虛弱、說話語聲較低、食慾差、易感冒等特點,中醫認為是氣虛的表現。這類人飲食上可選擇山藥、豆漿、牛羊肉等,也可用黨參或黃芪燉雞或腔骨,以補益機體,緩解氣虛。睡著出汗,醒來汗止,中醫稱為“盜汗”。這些人常有手腳心熱、心煩、面部發紅發熱、口咽乾燥等特點,中醫認為是陰虛表現。這類人飲食上可選擇百合、雪梨等滋陰之品,少吃羊肉、洋蔥、蔥、姜、蒜等熱性食物,也可用沙參、麥冬、五味子或西洋參等泡水飲用。

 

按出汗部位分:

一是頭汗過多,若頭面部多汗,同時覺得肢體沉重無力、上腹脹滿、口渴等,多為積食,可通過減少進食量、吃清淡飲食緩解,也可吃點消化藥。孩子睡眠時出現輕微頭汗屬正常現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實、煩躁不安、易驚嚇、頭髮稀少等表現,要及時診治。此外,老人和產後身體虛弱的女性,也會有頭汗過多的情況,多屬於氣虛。

二是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腳心熱、口咽乾燥等,多屬於陰虛有熱;若手足心多汗伴隨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於腸道內有積糞的熱證,可服用通便藥;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隨口乾、牙齦腫痛等,多屬於胃熱,可服用清胃熱的中藥,如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等。

三是心窩、胸口多汗,多見於一些腦力工作者,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慾不振、睡眠差,多夢的表現,屬於思慮過度,導致心脾虛,可通過適當的運動,如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緩解壓力,調節心情。

此外,若在夏季悶熱的環境中,出現大量出汗、口渴、頭昏、胸悶、噁心、心慌、四肢無力、耳鳴、注意力不集中,體溫升高的情況,一般屬於中暑先兆,應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補充一些淡鹽水,短時間內可恢復正常,症狀不能恢復或嚴重者,要及時就醫。 (來源:大連日報)

 

 

免責聲明:
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態度,本網站僅轉載該新聞不對文章版權、內容等負責,如涉及相關問題,請通知網站負責人刪除文章。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心導管免開刀恢復快 順利搶救早產兒許媽媽因妊娠糖尿病,於懷孕36週時早產生出許小弟體重約兩千公克。出生後發現有心雜音、呼吸喘、肝臟腫大的心臟衰竭現象,雖經強心劑、利尿劑等多種藥物治療仍無效,病情加劇,同時合併低血糖、低血鈣與抽搐等症狀。才7天大的許小弟緊急轉送中國醫大兒...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七十歲的譚先生已退休超過十年,近年來開始出現情緒低落現象,連好友及家人的出遊邀約都拒絕,在家人的堅持下就醫,才道出心中苦處,原來譚爸因為腸道不適才不願意出門,他說:「腸胃不舒服...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腸躁症讓我成為拼命三郎拼命跑廁所,不敢出遠門,生活品質大打折。」腸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新生兒罹患脊髓肌萎症通常活不過1歲,但過去沒藥可治而無法進行篩檢,隨著治療藥物即將上市;台大醫院立即整合全台醫療院所,利用先天代謝異常疾病篩檢採取的血片檢體,在12萬名新生兒中成功篩檢出8名患嬰,成果已發表於《兒科雜誌》國際期刊。1萬名新生兒有1人脊髓肌萎症台大醫院基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接受器官移植 移植者分享重生喜悅為配合國家政策推廣器官捐贈,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每年都會深入到捐贈者家中做遺眷關懷、家訪,且透過電話關懷和病友會,陪伴捐贈者家屬,一位捐贈者家屬楊阿美,先生因腦部大動脈出血,加上患有血友病,術後血流不止,醫師宣告放棄急救,為完成先生器官捐贈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