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長庚分析健保數據 發現治療C肝與降帕金森風險相關

長庚分析健保數據 發現治療C肝與降帕金森風險相關

【NOW健康 陳敬哲/桃園報導】目前全球科研機構都在研究帕金森氏病,但遲遲難有相關發現。不過日前長庚醫院研究團隊,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發現,C型肝炎患者如果接受治療,可以減少4成帕金森氏病發生的風險。研究成果在本京都舉辦的世界帕金森氏病大會發表,同年6月在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期刊:神經醫學》(JAMA Neurology)刊登。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動作障礙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陳柔賢強調,首先必須說,研究沒有發現C型肝炎患者容易發生帕金森氏病,只是藉由健保資料庫的數據中發現,C型肝炎患者如果接受治療,帕金森病發生機會為千分之4.06;反觀C型肝炎患者未接受治療,帕金森氏病發生機率為千分之5.51,在統計學上有顯著意義。


陳柔賢也說,同時C型肝炎病患接受的治療時間,帕金森氏病發生機會也會逐漸拉大,第5年的差距比約30%,第10年則為36%。換句話說,經過干擾素清除C型肝炎病毒的病人,得到帕金森氏病的機會,明顯低於未治療而體內仍有病毒的病人。


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研究團隊從2003至2013年台灣的健保資料庫中,找到242,568位曾得到C型肝炎的病患,再以最嚴謹的方式從中分出各項條件匹配的2組各39,936人,1組是曾經接受干擾素治療,另1組是未曾治療過的,再追蹤這10年間各組的帕金森氏病的發生率。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動作障礙科暨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醫師黃英儒,到目前為止,帕金森氏病僅10%的病人其發病確定和基因遺傳有關,其他大部份病人的發病原因並不清楚。因此在缺乏發病原因或危險因子的情況下,使得帕金森氏病缺乏實質有效的預防方式。


黃英儒強調,這項研究最重要的成就,是我們距離預防帕金森氏病的可行性再向前進了一大步。然而如同基因及日前發現腸道菌可能和帕金森氏病的發生有關一樣,C型肝炎的感染也只是帕金森氏病的危險因子之一。


黃英儒也說,後續還需要許多研究來更深入的了解其機轉及各項危險因子的共通點,屆時,帕金森氏病的發病原因不再是未知之迷,而且預防帕金森氏病也將不再是遙不可及。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2019年台灣的C型肝炎患者約有40萬人,其中僅1/5已使用干擾素治療並成功清除C肝病毒。為降低帕金森氏病的發生機率,醫師也建議C型肝炎帶原者應及早接受治療,避免增加患病風險。


更多NOW健康報導
▸國內肺炎疫情雖已趨緩 防疫人員對登革熱仍不敢大意
▸指揮中心邀江宏傑代言防疫新生活 配戴口罩不可鬆懈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女性漏尿有苦難言 婦科醫師教妳擺脫「溼」控人生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喬萱報導) 疾管署自去(105)年11月起推出「愛滋病毒篩檢與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服藥(PrEP)前驅計畫」服務,這項計畫提供沒有感染愛滋病毒的高風險行為者(如性行為沒有每次戴套者等),每天固定服用抗病毒藥物,使體內有足夠的藥物濃度,預防隨時可能發生有風險的暴露,以降低感染風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家中有小小孩的家長們注意囉!因應國際B型肝炎疫苗產能不足,疾病管制署宣布,今(106)年5月1日起,出生滿6個月嬰幼兒應接種的第3劑B型肝炎疫苗及五合一疫苗,將暫時以六合一疫苗的形式取代;另針對嬰幼兒第4劑五合一疫苗接種時程,將同步由目前的「出生滿27個月」調回「出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喬萱報導) 兩歲的小豪正處於活潑好動的年紀,某天在家裡的地板上看到一杯看起來像白開水的液體,便拿起來一飲而盡,沒想到那是媽媽做手工肥皂後剩下的氫氧化鈉!媽媽立刻將小豪帶往急診,檢查發現有腐蝕性食道炎與杓狀軟骨炎,經安排住院,且需禁食並接受胃藥與抗生素治療,確定無造成嚴重併發症,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確診失智時僅49歲的凱特,完全沒料到自己罹患了「老年人」的疾病。確診後,四周的人們讓她經歷到,好像失智後就從人生舞台退場一般。但她不放棄,並找到了與失智症共處的方式。目前凱特仍在攻讀博士班,也出版了兩本書籍。凱特呼籲人們要改變對失智症的看法,更積極地提供患者復健服務,...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