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長效型第九凝血因子針劑納健保 打針次數減半、出血獲改善

長效型第九凝血因子針劑納健保 打針次數減半 出血獲改善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52歲的重度 B 型血友病病友于先生,年輕時因當時的治療無法有效改善反覆的關節出血,年紀輕輕就置換人工關節。近年來改用短效型凝血因子後,仍然無法達到完整保護,偶爾發病流血時異常疼痛。今年9月受惠於長效型凝血因子納入健保,1週施打1次的預防性治療後,藥物涵蓋時間變長,沒有藥效不足困擾,關節出血和疼痛情形獲得改善。

血友病體質易出血 關節部位最常見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友病中心張家堯主任表示,血友病是一種因遺傳性基因缺陷,導致先天性血液凝固異常的出血疾病。其中常見 A 型與 B 型血友病主要由 X 染色體隱性遺傳,因此多為男性。

張家堯指出,血友病易出血的體質,在負重較大或活動量較大的關節出血,包括踝關節(66.3%)、肘關節(53.5%)、膝關節(47.7%)為主,平均年出血量高達35~40次,其中又以關節部位出血最為常見,若長期反覆的關節出血可能導致關節病變,甚至年紀輕輕就需置換人工關節,生活品質受到嚴重影響。

長效型第九凝血因子納健保 嘉惠B型患者

被譽為「台灣血友病之父」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沈銘鏡教授指出,相較於A型血友病,B型患者在治療歷史上一直是相對弱勢。所幸隨著醫學發展,血友病治療已進入基因工程時代,然而早前 B 型一般型製劑問市仍落後 A 型三年之久。如今隨著長效型第九凝血因子問世並納入健保給付,1週僅需注射1次,不僅為患者帶來便利,更達到長時間保護效果,B 型病患終於首度突破治療困境。

施打針劑次數減半 自發出血頻率降低

張家堯指出,長效型第九凝血因子可以讓注射次數減半,大幅提升生活品質及治療順從性,半衰期較短效型更提升 2.5 倍,降低關節損傷風險和自發性出血次數。據國外研究統計,不論是否接受過預防性治療,在轉換為長效型凝血因子預防性治療後,所有患者的總體年出血率(ABR)皆有明顯下降,且有半數病人能達到關節完全緩解的治療目標。

治療關鍵非濃度 訂定個人化的預防性治療

張家堯說明,有別於A型血友病的八凝血因子因血中濃度越高,關節自發性出血的頻率顯著降低,據研究報告顯示,有少數案例在血中濃度高的情況下,B型血友病仍有自發性出血,因此預防性治療之療效預測,不應以第九凝血因子的最低濃度作為單一指標,而是同時考量維持較高的最低凝血因子濃度,又具備有 EVD 的保護效應 。

醫師呼籲,應與治療團隊討論最低濃度以外的多項治療目標,依個人出血發生率與關節狀況,訂定個人化的預防性治療,以達到加強關節保護、降低注射頻率、減輕治療負擔。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19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當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20%時,即可稱為「超高齡社會」。根據國發會的推估,台灣預計將於2025年達到這個門檻,因此,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高齡相關的疾病也益發受到重視,肌少症就是近年來最受到重視的高齡健康問題之一。 40歲後肌肉質量每10年減少8% 增加死亡風險 安...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輝瑞BNT兒童疫苗即將抵台,不過先行開跑的是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目前針對接種莫德納的計畫,教育部已發出公文收集家長意願,預計下週才會有結果。相信不少家長對於是否該讓孩子接種疫苗,感到天人交戰;不過對照指揮中心提供各年齡層的確診人數,發現2022年的本土病例中,0到12...

閱讀詳情 »

2022.4.29更新【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2年4月29日為止,已經有862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0年1月2...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台中市一名57歲的張先生,一次健康檢查在診所發現肝功能超標合併有C型肝炎抗體陽性,醫師在確定C型肝炎的基因型及病毒量後,很快地開立新型口服抗病毒藥物,經一個月的服用後,張先生肝指數已降回正常值;待2個月的療程結束後,病毒量更是完全驗不到,最後在用藥結束後三個月再次追蹤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