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40歲後肌少症風險大增! 「2關鍵」防行動受阻

40歲後肌少症風險大增! 「2關鍵」防行動受阻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當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20%時,即可稱為「超高齡社會」。根據國發會的推估,台灣預計將於2025年達到這個門檻,因此,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高齡相關的疾病也益發受到重視,肌少症就是近年來最受到重視的高齡健康問題之一。

40歲後肌肉質量每10年減少8% 增加死亡風險

安南醫院家庭醫學科楊惠蘚醫師表示,所謂「肌少症」是指漸進式的肌肉質量減少,肌骨骼肌質量及強度也逐漸流失,患者容易走路變慢跌倒,非但生活品質降低,還可能會提高其他疾病發生率,甚至增加死亡風險的症候群。

楊惠蘚醫師補充,肌少症原因包括年齡、活動量不足、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和發炎等。過去的研究指出,成年人在4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會減少8%,大腿肌肉力量也會每10年下降10%~15%,若長久置之不理,年紀大了自然就會發生「肌少症」。

預防肌少症 運動以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為主

因此,應該在肌少症尚未發生之前及早做好預防,包括從「運動」與「飲食」兩方面著手。楊惠蘚醫師強調,預防肌少症的「運動」的項目可選擇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有氧運動如健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登山,而阻力訓練如抬腳、彈力帶、握力球、舉啞鈴、蹲馬步等,且循序漸進增加運動量並持之以恆,如此才有最好效果。

飲食助長肌肉 蛋白質+維生素D3是根基

除運動之外,楊惠蘚醫師也提到,可靠正確「飲食」來「長肌肉」預防肌少症。因老年人的肌肉合成效率較低,建議每天其蛋白質攝取量至少要達到每公斤體重1.0至1.2公克。而蛋白質是建造修補組織肌肉生長的主要原料,基本單位是胺基酸,其中必需胺基酸「白胺酸」更有助刺激肌肉合成、「精胺酸」則是可以增加瘦肉組織並改善血管通性,如果再搭配可幫助鈣質吸收的「維生素D3」更能維持骨骼健康的「鈣質」,加上運動無疑可以增加老年人的肌肉量。

【延伸閱讀】

走路速度變慢,1秒不到1公尺 竟是健康警訊

超高齡硬舉比賽 88歲嬤、腦癌媽舉起重量比你還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53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衛福部國健署發布民國107年(2018年)10大癌症,總共有11萬6,113人新確診癌症,約每4分31秒就有1人罹患癌症,相對前1年快轉11秒,大腸癌連續13年第1名,共有16,525人新確診,比較男女癌症發生差別,男性前3名分別是大腸癌、肺癌、肝癌,女性前3名則是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11月中旬,臺大醫院新竹分院一位內科加護病房的病人不幸腦死,家屬發揮大愛同意器官捐贈,11月12日捐出心、肝、腎、胰臟和眼角膜,其中一枚腎臟由院內吳姓病人進行移植,手術後吳先生恢復順利,不需再進行透析治療。11月26日出院返家。此外,臺大醫院新竹分院也積極發展活體捐腎移...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 「醫師,我最近看東西都怪怪的,而且比較模糊。」林先生抱怨。 「2隻眼睛都有問題嗎?」醫師問。 林先生先遮住左眼,看看四周,再改遮右眼,蹙起眉頭說:「好像是右眼有問題,看起來柱子會變形,還有些黑影。」 「你有糖尿病嗎?」醫師問。 「有耶,」林先生點點頭,「我血糖都比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罹患乙狀大腸癌的86歲女性接受手術治療時,經由螢光顯影影像輔助系統幫助,發現原本預定截斷腫瘤遠端腸道位置的血管灌流量不夠好,於是手術醫師當下決定多截斷一段腸子,直到血液灌流好的地方再來做吻合,避免吻合處的腸壁癒合不完整而滲漏,導致腸道內容物與腹腔相通的併發症,嚴重的會引...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