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長期黑眼圈是疾病的徵兆!

長期黑眼圈是疾病的徵兆!

 

黑眼圈是常見的一種現象,生活中很多人也不拿它當回事,只認為可能是睡眠的問題,其實,如果經常性的出現黑眼圈就要注意了,那是身體發出的健康隱患信號,了解一些關於黑眼圈的成因對於預防疾病有很大的幫助。

長期黑眼圈是怎麼回事?專家指出,長期黑眼圈的原因有如下幾種:

長期黑眼圈是疾病的徵兆!

1、肝臟受損。

短暫幾天的"熊貓眼"多是熬夜造成的,經過充分休息可以改善,但長期的黑眼圈,則是一些慢性疾病的外在表現,如慢性肝病,尤其是肝功能長期不正常、肝腫大者,黑眼圈往往長期存在。據了解,大約有20%的肝病者在暴露部位,如面部、眼眶周圍有色素沉著,呈現出"黑眼圈"。

長期黑眼圈是疾病的徵兆!

2、月經不順

對於女性來說,黑眼圈者可能更多,但如黑眼圈長期存在,可能是痛經或月經不順引起的。中醫認為,月經不調、痛經是由氣滯血淤、寒凝血淤引起氣血運行失常所致,而黑眼圈便是氣血運行失常在面部的表現。此外,經血量過多或患有功能性子宮出血的女性,也容易出現黑眼圈。

長期黑眼圈是疾病的徵兆!

3、腎臟虧損。

傳統醫學認為黑眼圈是腎虧所致。腎精虧少則兩眼缺少精氣的滋潤,腎之黑色就浮越于上,因此雙目無神,眼圈發黑。如果長期生活方式不健康、性生活過度的話,也很容易導致黑眼圈。

一般因勞累引起的眼圈發黑,女性平時只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及適當的營養就可以了。多吃些水果、蔬菜及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必要時做些眼部的保健按摩、溫敷等。我自己的保健方法是,經常用大拇指按壓太陽穴和涌泉穴3~4分鐘,每天2~3次,每晚臨睡前用熱水泡腳,效果也不錯。

 

另外,中醫認為,人的氣血盛衰及臟腑變化常在面部有所反映,因此,如果眼部變化較明顯,持續時間較長者,應及時請醫生檢查。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又見年輕人打BNT死亡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16)日公布國內最新疫苗接種不良反應事件,其中新增6例死亡,其中就有一名年僅18歲年輕女性,本身有癌症病史,9月29日打完疫苗當天就有副作用問題到急診,11月9日因為上腹痛未改善,又到急診就醫,11月...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持續「加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6)日下午公布國內新增2例COVID-19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增2例COVID-19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分別自愛爾蘭及柬埔寨入境。值得注意的是,兩人分別接種過...

閱讀詳情 »

作者 李碧華人生風味本該多層次,恣動取靜,放眼所見也落得有新貌。「若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奉行這個千古論點,斜槓醫生李兆麟的文青味帶有宋朝的簡約,換成如今的說法就是,外貌談吐都熨貼的「型男」。李兆麟不但是抗老醫學專家,也是知名歌手,以醫療結合音樂,治病也治心。(圖/李兆麟提供)到訪這一天...

閱讀詳情 »

TEXT/Bella.tw儂儂 PHOTO/網路 飲食方法百百種,你有聽過區域飲食(The Zone Diet)嗎?與數字的斤斤計較讓它看起來專業了不少,強調 40% 碳水化合物、30% 蛋白質、30% 脂肪的進食方式,號稱這樣「減少身體發炎」的方式可以瘦身、讓身體與思緒更清晰、減緩老化速度,有那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