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長輩跌倒恐與白內障有關 選對人工水晶體不再視茫茫

長輩跌倒恐與白內障有關 選對人工水晶體不再視茫茫

【NOW健康 楊芷晴/屏東報導】「醫生,我割檳榔這麼多年了,居然會割下1串還沒熟的檳榔!」這是屏東1位老農民看診時主述因視線不清割錯檳榔的情形。眼科醫師表示,若白內障的症狀已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時,應考慮手術治療,選擇符合自身需求的人工水晶體,才能重拾清晰視力,老年人也可避免因視線不清而引發跌倒受傷的風險。

 

精華眼科診所院長程維璋醫師指出,當透明無色的水晶體因老化或其他因素,變得混濁且硬化,影響光線的穿透、導致視力模糊,就稱之為白內障。通常隨著年紀增長,到了4、50歲水晶體會慢慢變為淡褐色,初期可能看東西感覺霧霧的、顏色較暗淡或畏光,隨時間流逝,白內障可能會變熟變硬。有不少老人家因為在家裡會不時因碰撞而不慎摔倒;或是吃飯時,發生夾不到菜的情況,就醫檢查後才發現罹患白內障。

 

程維璋表示,針對進行白內障手術的患者,會先檢查有無散光,若無散光幾乎各種人工水晶體皆適用;若有散光又希望同時矯正老花,可選擇多焦點或長焦段人工水晶體,搭配散光片調整視力清晰度。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分遠中近距離設定不同焦點,近距離約45公分、中距離則為看電腦或打麻將等約75公分、看遠則是3公尺以上,白天視覺良好但夜間較有眩光問題,不適合晚上開車;而長焦段人工水晶體則將遠中距離連成一線,提供沒有斷層的連續視力,夜間視覺靈敏度比較好、開車也可避免夜間眩光困擾,但看近約40公分處,可能有患者需藉由老花眼鏡輔助。

 

程維璋補充說明,人工水晶體可概分為白片和黃片2種,與正常水晶體相較,白片水晶體是1.9倍的亮度,適合一般室內工作者或周邊血管、視網膜容易缺氧的糖尿病患,提供患者較好的暗光視覺敏銳度,降低長者夜間跌倒風險。但若常在戶外活動,一定要戴太陽眼鏡保護,避免視網膜容易受損;黃片的水晶體則是1.3倍的亮度,建議喜歡戶外運動如打高爾夫球或是白天在田裡工作者,可優先選擇視線較柔和的黃片,過濾紫外線與藍光以降低視網膜與黃斑部病變,不過黃片較不適合需要在夜間頻繁活動的患者,可能會增加跌倒意外。

 

台灣近視比例高,除了遺傳體質,加上3C產品盛行、用眼過度的影響,更容易導致高度近視。程維璋提醒,超過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患者,度數可能會再往上飆升,罹患白內障的機率比一般人更高。40歲後老花眼也會上身,建議近距離的用眼時間盡量縮短,半小時應休息5至10分鐘,勿讓眼睛過勞,並適量補充葉黃素來保護黃斑部,出外記得戴帽、戴太陽眼鏡做好萬全防護,抵禦紫外線的侵襲。進行白內障手術前,應與醫師充分溝通討論,選擇符合自身生活需求的人工水晶體,找回清晰視力。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38歲的蘇小姐懷孕初期由於孕吐不適,多以水果代替正餐,以為水果就可以取代蔬菜;早餐常吃薯條、漢堡,三餐多以外食或速食為主,每天也會喝蜂蜜水,心想可以讓胎兒皮膚變好。在懷孕24周接受「口服葡萄糖耐受測試」發現血糖值超過140 mg/dL,產前超音波檢查發現寶寶體重超前兩周,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當血球幹細胞會不正常分化時,就會導致白血病,也就是血癌,但背後原因究竟為何?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B細胞白血病,發現主宰血球幹細胞生成的RUNX1蛋白被E2A-PBX1融合基因綁架,造成骨髓中的B細胞停止分化,而這項破解急性淋巴白血病致癌機轉,可望提供精準治療...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談到新冠肺炎、人人自危,實際上,肺炎鏈球菌所引發的肺炎對於國人健康的威脅更大,高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且容易復發,降低患者長期存活率,醫師建議,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應主動接種肺炎疫苗。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北榮副院長黃信彰指出,感染流感病毒後繼發的細菌性肺炎...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木森/新北報導】現代人生活壓力倍增,大腸激躁症(或稱腸躁症)儼然成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事實上是屬於長期功能性腸蠕動障礙,雖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但有些人會因為經常性腹瀉、必須常跑廁所,除了腹脹、腹瀉、便秘、腹痛、感覺解便不完全等不適,也可能出現頭痛、頭暈、倦怠等非腸道症狀,而造成生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