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防止憂鬱自殺 傾聽+陪伴是關鍵!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兩年間歷經母親與兒子雙雙在憂鬱症陰影中往生,本身同為「憂友」的麗娟,卻以正面態度轉化親人逝去的痛,自己接受團體輔導,同時致力於憂鬱症分享、推廣,更陸續考取心理諮商師、心研所。走過憂鬱風暴,她強調,親友真心的陪伴與傾聽,是避免憂鬱症患者走上自殺一途的最重要方式!

兩年前,麗娟患有憂鬱症的兒子,在發病時不慎墜樓身亡;隔一年的母親節前夕,有紅斑性狼瘡、共病憂鬱症、恐慌症的繼母,因為不想拖累子女而跳橋自殺。麗娟自述,喪子後半年,她藉由團隊輔導人員的陪伴,以兒子生前最愛的音樂,用歌聲走過喪子之痛,後來她考取心理諮商師、心研所,動力都來自於要為兒子與母親繼續活下去。

麗娟18歲時憂鬱症發作,到了30歲才診斷為憂鬱症,目前50歲的她持續用藥治療,並任憂鬱症講座、課程推廣老師;同時扮演憂友家屬與憂友兩種身分的她說,憂鬱症患者平時其實有求生意念,自殺念頭通常只是一瞬間,為避免憂友做出傷害生命的舉動,親友可在平時先詢問自殺念頭的可能原因、有自殺念頭時會先告知的對象,以及會採取哪些行動,以利意外發生的即時應變。

根據肯愛社會服務協會與台灣大哥大基金會合作,針對359位憂鬱症病友、其同事、朋友、伴侶及家人的調查顯示,5成受訪者擔心親友有憂鬱傾向時,表示自殺意念與行動;然而約3成受訪者擔心自己關心卻不知該如何表達、怕自己對待憂友不耐煩、口氣不好。

精神科醫師吳佳璇呼籲,面對憂友,「陪伴」是重要關鍵,若不知如何表達,就單純傾聽,保持規律的陪伴時間,讓他們有所期待;說話時切忌批評或反對他們的言語,如「你想太多、沒那麼嚴重」都不適切,應釋放出「我需要你、我擔心你」的訊息,讓他們感受自己被重視、被需要,降低放棄生命的可能。

除了陪伴,身邊親友可尋求專業人士,評估憂友自殺的風險性;吳佳璇提醒,若發現憂友情緒起伏相當不穩,就必須即時打電話至相關單位求援。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0196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40歲阿敏,在施打AZ疫苗後先發燒畏寒,然後失眠、心悸加重,疫苗副作用症狀。經中醫診療發現,阿敏脈象沉而無力、舌頭乾而有裂痕,以中醫觀點來看,屬「陰虛氣滯」的體質,在用中藥滋陰安神、疏通氣機後,阿敏的不舒服才獲得緩解。體質狀況不同  注射疫苗恐不適奇美醫學中心...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賴以玲/台北報導】B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國人重要疾病,若沒有適當的監測與適時的藥物治療,可能產生B型肝炎發作而導致肝衰竭甚至死亡。 B型肝炎病毒在人體內會受到免疫系統的控制,然而一旦人體免疫力下降無法壓制病毒,就會讓B肝病毒大量快速複製,進而產生肝炎發作。近年來在風濕免疫疾病治療的進展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75歲張姓老農常年背部痠痛合併下肢痠麻,醫師多次建議手術治療,但他擔心「術後回不了家」,直到近來病情持續惡化,走路像酒醉搖晃,更出現手部遲鈍及僵硬等問題,就醫檢查才發現竟是頸椎退化病變及多節神經壓迫所致,透過後位椎弓整形手術後,手指及步態終恢復正常。腰椎不適 4成合併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63歲馮女士四年前出現手部關節及頸部不適、容易疲倦等症狀,嚴重時,甚至無法轉門把、開瓶蓋,赴醫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幸發現得早,透過傳統免疫調節藥物治療,一年後病情得以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 嚴重恐危及性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內科教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過敏...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