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阿茲海默症早期難發現 臺大醫院「血液檢驗」揪風險

阿茲海默症早期難發現 臺大醫院「血液檢驗」揪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隨著人口的老化,有越來越多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臺灣失智症患者已占老年人口的將近8%,將近三十萬人,連帶造成的家庭與社會醫療及照護沉重負擔,不可忽視。

早期阿茲海默症  診斷有難度

近年來,醫界一致認為,若要降低照護成本與負擔,注意自己及家人的認知功能的變化,及早發現異常,及時診斷,延緩阿茲海默症病情的惡化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臨床上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並不容易,往往得依賴患者身邊的家人,對患者記憶力逐漸衰退、認知活動或生活習慣改變的敏銳觀察,再加上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師在完整性的神經心理功能檢測的輔助下才能確診。

早期檢驗儀器 價格、安全難以普及化

雖然現在醫療科技進步,有大腦的磁振影像、類澱粉蛋白及濤(tau)蛋白的正子射出斷層攝影、腦脊髓液的類澱粉蛋白及tau蛋白的檢驗來做為診斷輔助,但或因價格高昂、或有輻射線暴露的疑慮、或需要進行相對侵襲性的腰椎穿刺,使用上難以普及化,不易做為臨床上定期追蹤病情之用,也不適合做為阿茲海默症早期檢驗的選擇項目。

免疫磁減量檢驗 精準評估阿茲海默症風險

這種臨床阿茲海默症不易早期診斷、追蹤病情的難題,激起2010年的創新研究。臺大醫院利用廠商的超導科技所開發出超靈敏免疫磁減量檢驗技術,精準地量測出血液中類澱粉蛋白與濤蛋白的含量,並證實這兩種蛋白質濃度高低可用來評估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符合第三類新醫材標準 已可正式臨床使用

目前,阿茲海默症免疫磁減量血液檢驗,在臺大醫院的協助下,已由國內廠商磁量生技完成臨床試驗,並在衛生福利部以第三類新醫材的嚴格標準下,於2020年底通過審查,正式成為臨床使用的醫療器材,目前正積極地推進各醫療單位。

【延伸閱讀】

頭皮敏感、油落、禿白 注意6大頭皮初老變化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專欄】肌少症與骨科疾病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93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大腸直腸癌是國人成長最快速的癌症,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每年新增罹癌人數最多,一年逾1萬5千人得病,連續8年蟬聯國內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平均每35分鐘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不過,只要早期發現及治療,大腸癌是治癒率及存活率很高的癌症。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78歲王奶奶個性開朗,也時常到公園與鄰居聊天,但三個月前腦中風後,不僅常常嘴上掛著像人生沒希望等負面言語,與他人互動也越來越少,就連食慾也變差;林貝芸醫師表示,這樣的情況其實又稱為「症」,主要因腦中風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造成快樂賀爾蒙也就是賀爾蒙低下,導致情緒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年輕人也可能得口腔癌!一名29歲的小張有6年抽菸及嚼檳榔史。小張說:「菸可以不天天抽,但檳榔不行,一天沒有檳榔,就覺得不舒服。」家人看他吞雲吐霧、血盆大口、牙齒發黑歪斜,總勸他戒菸戒檳,他反駁:「我還這麼年輕,抽菸嚼檳榔的人那麼多,癌症怎麼可能輪到我!」。今年十月小張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一位年約35歲的女性慢性血癌病人,發病超過十年,一直服用標靶藥物治療,病情控制良好;但她結婚多年企盼懷孕生子,為了避免藥物影響胎兒發育,因此暫停使用藥物,幸運誕生出一位健康寶寶,目前病情仍穩定。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邱宗傑表示,根據全球研究探討,患者在服用標靶藥物後,若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