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青年寂寞易失業 心理不健康更高2倍

青年寂寞易失業 心理不健康更高2倍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處於網路科技發達的世代,造就許多宅男與宅女,甚少與人接觸的情況下,孤單與寂寞往往會趁虛而入,腐蝕人心。根據一篇2018年4月發表於《劍橋大學心理醫學雜誌》的研究指出,相較於同年齡人,孤獨的年輕人發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失業的機率較高,可能出現焦慮、憂鬱、自傷或自殺企圖的心理健康問題,更是多出一般人兩倍。

寂寞年輕人較易失業、失學 心理健康問題多出一般人2倍

該研究由英國倫敦大學進行,以一項世代研究,《環境風險縱向雙胞胎研究》1994-1995年間,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出生的2,332名孩童為研究對象,於參與者18歲時進行孤獨感評估,詢問其自覺多常缺乏陪伴?多常被忽略?並就其身心健康、生活習慣、教育和就業等方面進行訪談,再透過迴歸分析與縱向分析,了解受試者的孤獨感及相關因素;結果顯示,寂寞的年輕人較易失業或失學,且較少從事體能活動,出現吸菸、強迫性地使用科技產物等狀況較多,其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憂鬱、自傷或自殺企圖的可能性,約多出一般人兩倍。

網路世代青年易感孤獨 健康與職涯發展會受影響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說明,這是一個大樣本長期的世代追蹤研究,所獲得的研究成果極具有參考價值,特別是網路世代,面臨許多人際互動的新型態與困難,相較於其父母等上一代,人與人面對面的接觸頻率減少,表達內心感受的機會與能力不足,對其健康與職涯發展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此研究提供了一個實證,值得台灣各界深思此問題,也需要瞭解台灣是否正面臨同樣的狀況及其嚴重程度。

從社會環境氛圍營造可改善 陪伴是解決負面思考根本之道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已有研究顯示,孤獨與老年人過早死亡密切相關,影響程度與吸菸或肥胖相似,逐漸成為一項被重視的公共衛生問題,建議可從社會環境氛圍營造來改善,讓感到孤獨的民眾願意說出來,透過討論解決因孤獨寂寞造成的不愉快或其它負面現象。

葉雅馨主任說,若要讓獨處感到自在、不寂寞,需從改變想法開始,如果不喜歡獨自一人,平日建立知心好友或社群是很重要的;若發現周圍有常常感到孤獨寂寞的朋友,透過電話或line給予關心是第一步,如果對朋友情況感到無能為力時,不妨透過諮商或是尋求他人協助,陪伴朋友解決負面思考模式才是根本之道。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59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愛滋三零目標:零感染、零死亡、零歧視目前愛滋的診斷、治療都不困難,並且有多種的預防方式,但是消除歧視卻是十分困難,尤其當感染者曾經在醫療機構受到拒絕後,往後就醫都會變得提心吊膽,便會影響到醫師與患者之間的互信關係。衛福部疾管署羅一鈞副署長表示,在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的「愛...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我不乖,我爸媽才打我」、「因為我功課沒有寫完,所以被打,痛過就好了」、「我晚上不睡覺,所以被打」、「爸媽說我說謊,要打到我不說謊」、「我便當盒沒有拿出來洗,所以打我,要我記住」一句句受虐孩子的話語,顯示著教養被放入不乖、不聽話就要被打的邏輯,在成人的世界中不被允許的事...

閱讀詳情 »

家住台中的蔡阿嬤,即使高齡90歲又罹患大腸癌,每天還是一樣精神抖擻,唯獨在為了人工肛門更換便袋之時會痛到哀嚎,讓家人相當不忍心,到處詢問有沒有可以根除人工肛門併發皮膚糜爛的方法。幸好,後來在醫師評估下,接受微創腹腔鏡手術,摘除腫瘤,接通大、小腸,關閉腸造口,才讓阿嬤免於天天撕肉之痛。 吳喬森醫師為9...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一位五十多歲的蕭先生,日前滿臉憂鬱、眉頭深鎖到台北慈濟醫院慢性疼痛科診間,因全身疼痛的症狀已困擾他數月,未待醫師開口,就急著請求醫師給他止痛藥,;經確診斷後為罹患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在衡量狀況後,醫師先給予藥物治療,並建議他調整生活作息,規律運動及均衡飲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