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非自願不斷重複同樣的動作 強迫症分4類型你中了嗎?

非自願不斷重複同樣的動作 強迫症分4類型你中了嗎?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無論東、西方都有與強迫行為相關的神話,例如:東方的吳剛伐桂、西方的薛西弗斯推巨石,兩者都和死亡對抗有關,因而被處罰不斷做同件事。那麼,真實生活中,現代人為什麼會罹患強迫症呢?


1名30多歲的女性上班族個性追求完美,老是擔心私人訊息會夾雜在紙片、公文中洩露,習慣性將丟到垃圾桶的紙片或交出去的公文再取回檢查,明知這樣不行,她仍無法克制重複行為,造成工作時常延誤。甚至回到家裡,垃圾已打包丟到清潔車,她還追車要拿回來檢視。經醫師診斷為強迫症,接受藥物治療及心理輔導後,症狀逐漸改善。


10歲前強迫症男生機率較高 不想做卻難以停止動作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唐守志表示,強迫症約有4分之1是在兒童及青少年階段發作,男生在10歲前發病機率較女生高,但成年後比例相當,35歲後很少發生。一般而言,強迫症原因不明,可能與遺傳體質、大腦神經迴路、心理與社會環境因素有關,通常是慢慢發生。根據統計,產生強迫想法及行為到就醫治療,大約需7、8年時間。


強迫思考的英文為Obsession,字意為「著魔」,在精神醫學領域,可以是想法、衝動或是心像(mental image)。它是一種無法控制的「侵入性想法」,自身並不想要,但為了轉移這種想法,而出現了強迫行為(Compulsion)。由於強迫症的重複行為是無意義的白耗工,患者會因此感到苦惱。


如何區分是正常行為,還是強迫症?像是有些人個性謹慎,出門都要檢查電器、瓦斯有無關閉;也有些人擺放物品一定要成雙成對。唐守志醫師說,強迫行為除了明顯的重複動作,心裡活動如數數、默念、策畫過程等也算是。正常行為是因為喜歡而去做,強迫行為不同之處在於,自身並不想做卻停不下來,因而受苦,形成惡性循環。醫學上還會加上客觀條件,如果強迫行為在一天裡占據大於1小時以上,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並排除其他心理疾病,可診斷為強迫症。


強迫症分4大類型 需客製化治療與配合


哪些人是高風險群?唐守志醫師指出,通常是內顯性格的人,較容易難過、焦慮、孤單、負面思考;其次,神經迴路從皮質到紋狀體再連結到視丘的過程受到影響,也可能生病;此外,直系血親有強迫症,得到的機率較高。而強迫症大致有4種類型,狀況因人而異:


1.清潔類:怕感染弄髒,會不斷洗手或不敢上公廁,曾有青少年因不敢上學校廁所而休學。


2.整齊控:要求東西按順序、成對擺放。


3.禁忌想法:不斷出現暴力或傷害影像,會突然大叫大罵。


4.憂慮傷害:總是擔心災害會發生,例如不斷檢查瓦斯開關。


根據研究,長期追蹤病人大約30至40年時間,未治療的人,隨著生命歷程變化,有2成會改善症狀,仍有8成不會好轉,而接受藥物結合心理治療的人,約有3至6成的療效。


唐守志醫師說,精神疾病需量身訂做的客製化治療,目前藥物以抗憂鬱劑為主,劑量會比治療憂鬱或焦慮症強,治療時間也較長,病人需耐心配合,至少3個月,才能判別藥物劑量是否有幫助。而心理治療則採認知行為及精神動力取向治療,在研究上都有不錯療效。目前也有大腦深度刺激的新療法,仍在研究探討中,希望未來能提供治療的幫助。


更多NOW健康報導
▸癌症時鐘又快轉11秒! 大腸癌連14年居10大癌症榜首
▸大寒時節皮膚乾癢問題多 冬季乾癢vs.乾癬差別在哪?

相關推薦

現代女性在工作、生活兩頭燒,花30分鐘坐下來保養好像都是奢侈,隨著年紀增長,也發覺肌膚狀態已經不像以前一樣,保養越來越不簡單,保養品更是越買越多。桌上擺滿五花八門的保養品,卻總覺得少了那麼一罐,更害怕照鏡子時,一不小心就和黃臉婆面面相覷。想在繁忙的生活步調中,避免肌膚洩漏年齡秘密,真的這麼複雜嗎?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去年9月特管法通過自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等6項細胞治療,其中「自體免疫細胞治療」備受矚目,為台灣癌症治療開啟新的里程碑。見證30年來癌症治療發展的癌腫瘤專家季匡華醫師在其所著的新書裏提到「醫療有限而自癒力無限」、「細胞醫療是個人化的醫療,也是未來癌症治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北市一位明星高中教師因牙周病導致缺牙情況嚴重,長期下來不但影響發音外,更缺乏自信,只好申請提早退休,真的是有「口」難言。起初,他使用活動式假牙輔助,但因為異物感造成不適,導致使用意願低落、整日配戴口罩遮掩缺牙,同時也因使用不當,讓原有的牙周病更為嚴重。好在經醫師建議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卡門氏症候群發生機率只有十萬分之一,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會導致男性出現無精症,病患男女比為4:1,近期就有生殖中心遇到猛男主動求診,表示平時無嗅覺,偶然在網路上發現生殖權威、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不孕科主任陳啟煌醫師提醒不孕婦女注意,長期無嗅覺可能是罹患「卡門氏症候群...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