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非阻塞性冠心病診斷不易 醫師曝4個常見病因及其治療

非阻塞性冠心病診斷不易 醫師曝4個常見病因及其治療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一般的冠狀動脈疾病主要是因斑塊(動脈粥樣硬化)造成動脈狹窄或阻塞。比較常見的4個病因包括(1)內皮功能障礙(內膜受損)、(2)冠狀動脈痙攣(不適當的收縮)、(3)微血管功能障礙(微小分支的功能障礙)、(4)心肌橋(心肌覆蓋擠壓)。以上的情況仍然可以引起與阻塞性疾病相同的症狀。而在接受冠狀動脈造影的患者中,卻至少有1/5的人有動脈無明顯阻塞的情形,但仍胸痛。由於患者心導管檢查正常,因此常導致診斷不易。


非阻塞性冠心病診斷不易 胸痛、心絞痛也是典型症狀


國泰綜合醫院一般心臟醫學科主治醫師郭志東說明,與阻塞性疾病一樣,胸痛或心絞痛是非阻塞性冠心病的常見症狀。這種胸痛通常發生在活動時或情緒緊張時,一旦活動或精神壓力結束,疼痛通常會消失,但有時候疼痛也會超過10分鐘或更長時間。而若是因冠狀動脈痙攣所引起的,通常就會在休息時引起胸痛,尤其是在入睡後及清晨時容易發生。其他症狀包括背部、手臂或下巴疼痛、呼吸困難、全身倦怠無力、頭暈、心悸等。


那如果是內皮功能障礙微血管功能障礙的原因,大部份都是常見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引起的,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吸菸、肥胖等。而冠狀動脈痙攣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是由於心臟動脈敏感而過度導致收縮所致。心肌橋則是1種常見的先天性解剖學變異。目前還不清楚為何有些人與生俱來就有,而有些人則沒有。


郭志東繼續說明,診斷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依賴於在心導管檢查等的高度專業化的檢查。在心導管檢查前,心臟科醫師會評估病患的風險因子,記錄病史,並進行身體檢查,以全盤了解病患的健康狀況。如果醫師需要更多資訊則可能安排心電圖、心臟超音波、CT冠狀動脈造影、心臟核磁共振、心臟核子醫學檢查等。


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 治療方式取決於疾病類型


如果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是由內皮或微血管功能障礙引起的,改變生活方式以及控制危險因素可以提供適當的治療。郭志東解釋,當症狀無法靠生活方式的調整,醫師會先開立藥物治療。大多數患有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的人都需要藥物治療來改善他們的症狀,包括抗缺血藥物及血管擴張劑的使用。


最後是手術,由於大部份的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並無解剖異常,所以手術通常是無效的。但若為嚴重的心肌橋可以利用手術治療,但只有在藥物治療無效時才提供,方式包括心肌剝離或繞道手術。


更多NOW健康報導
▸網球肘跟打網球無關! 上班族、家庭主婦都是好發族群
▸夏天才防曬? 冬天沒做好防曬結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當理智線斷掉、心情很沮喪時,該怎麼做,才能重新接回理智線?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研究團隊進行大腦影像學掃瞄檢查研究,結果發現,當一個人心情沮喪、情緒大起大落時,若以第三人稱和自己對話,就能幫助控制情緒,重新接回理智線。多用第三人稱與自己對話 幫助控制情緒研究人員請自願民眾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8歲的閔閔,從小就愛吸奶嘴,不但門牙咬合不正、下巴些微偏移,講話也常會噴口水;家長帶至醫院諮詢牙齒矯正,醫師建議配戴功能性矯正裝置,經過3個月時間,訓練嘴部肌肉功能,至今齒列不正明顯改善,嘴巴也比較能閉合了。固定式矯正器 矯正時間較久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陳宜宏指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成功大學偏鄉肝病篩檢團隊自2014年8月開始至今,為台南市六大區2122位民眾進行肝病篩檢,結果顯示,部分區域的C肝盛行率偏高,以馬沙溝為例,盛行率達49.7%,代表幾乎每兩人就有一人患有C型肝炎。C肝年長患者就醫不方便 影響治療意願這項篩檢數據也顯示,高達三分之一的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嬰幼兒時期出現癲癇,其原因和嬰兒出生時缺氧,導致腦部病變有關,或是和電解質不平衡也有關係。而幼兒所出現的癲癇症狀,並不一定只會有抽搐,也有些幼兒會有失神性癲癇,會因為腦中放電而暫時性發呆,家長若是發現孩子有這種現象時,最好是能及早帶去小兒神經科檢查,及早接受治療。癲癇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