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預防幼童熱傷害 家長可掌握保幼3招

預防幼童熱傷害 家長可掌握保幼3招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炎熱夏天來臨,儘管因應政府防疫停課不停學措施,幼童都待在家,但也要注意若處於悶熱環境,一不小心也可能引發熱傷害。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指出,家長不妨可把握「室內保持涼爽通風,注意幼童身體狀況」、「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適時補充水份」以及「切勿獨留孩童於車內,下車看後座,鑰匙保管好」等保幼3招,以避免幼童發生熱傷害。

室內避免待陽光直射地方 以防幼童熱傷害

當幼童待在室內時,應避免待在陽光直射或空氣不流通地方,且可適度開空調降溫,並隨時注意幼童身體狀況。吳昭軍署長表示,若幼童曾暴露悶熱環境下,且出現暈眩、頭痛、噁心、嘔吐、虛弱、體溫升高等症狀時,就可能為屬熱衰竭徵兆,不得輕忽嚴重性,尤其若有過度運動後合併有不自主之肌肉抽搐屬熱痙攣,甚至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等症狀,就可能為重度熱傷害的中暑,必須儘速離開高溫環境,並設法降溫、給予水分補充,且儘快就醫。

高溫易使車廂快速升溫 避免獨留幼童於車內

吳昭軍署長解釋,其次,則讓孩童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且適時補充水分,家長也可透過觀察尿液顏色了解孩子水份攝取情況,像呈現黃色,就有可能一段時間未補充水份,若出現如烏龍茶等更深顏色,則代表身體已出現缺水狀態,須立即補充水份;此外,因高溫容易使汽車車廂溫度快速升高,因此即使停車片刻,也避免獨留幼童於後座。

出現熱傷害徵兆 必要時應儘速就醫治療

家長將車子停妥後,也記得先拿好鑰匙,先確認將孩童帶出車外再上鎖,並養成隨時上鎖習慣,並教育幼童不可在車內玩耍、躲貓貓等遊戲,確保安全無疑。國民健康署提醒,若發現幼童出現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等症狀,甚至無法流汗、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就應儘速離開高溫環境,並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若症狀仍未好轉,應儘速就醫,避免危及生命。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50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5旬婦確診漢他病毒出血熱!疾病管制署8日公布新增1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為屏東縣50多歲女性,一個月前曾被老鼠咬傷,經檢驗確診為漢他病毒出血熱;目前個案已出院,同住家人均無疑似症狀。疾管署提醒,「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民眾平時應留意環...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養生潮流正夯,許多人靠運動,有人則著重飲食,營養師趙思姿表示,含有花青素的蔬果五穀,不僅顏色鮮豔,且經常合併葉黃素、胡蘿蔔素、玉米黃素等,攜手執行抗氧化任務,建議民眾多多食用含有紅、藍、紫色等天然顏色的蔬果。 研究發現,存於自然界的花青素約20多種,顏色隨著環境的酸鹼...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教育部統計,國小學童肥胖比率約14%,陸續有研究證實,孩子小時胖就是胖,未來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腎衰竭機率大增。世界衛生組織(WHO)呼籲,哺餵母乳能夠降低兒童肥胖機會,台中榮總小兒科特約醫師陳昭惠也說,沒有餵母乳的確會增加孩子肥胖的風險。 配方奶蛋白質量太高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原本生計就有困難的弱勢團體,在防疫期間更是大受影響。為讓社會大眾看見無家者的身影,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在吉立亞醫藥基金支持下,9月9日至13日在剝皮寮舉辦「防疫下的弱勢-無家者攝影展」,透過四個展區及真人圖書館講座,希望為無家這創造就業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