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餵母乳較配方奶降低孩子肥胖風險? 專家解密關鍵原因

餵母乳較配方奶降低孩子肥胖風險? 專家解密關鍵原因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教育部統計,國小學童肥胖比率約14%,陸續有研究證實,孩子小時胖就是胖,未來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腎衰竭機率大增。世界衛生組織(WHO)呼籲,哺餵母乳能夠降低兒童肥胖機會,台中榮總小兒科特約醫師陳昭惠也說,沒有餵母乳的確會增加孩子肥胖的風險。


配方奶蛋白質量太高 哺餵母乳有助寶寶調節食慾


陳昭惠解釋,母乳是針對人類嬰兒所設計的天然食品。例如蛋白質含量,嬰兒配方奶的蛋白質含量較高,可能讓孩子體重上升太快,因此現在對於嬰兒配方奶的蛋白質濃度不僅有最低值的要求,也有不宜超過的最高值建議。母乳中有一些食慾控制相關的生物活性成分,如LEPTIN(瘦素)等,有助於嬰兒的食慾調節,避免過度進食。


陳昭惠也特別說,腸道菌叢與肥胖也有相關,陸續有研究發現,嬰兒時期食用母乳的孩子,與食用配方奶孩子兩者的腸道菌叢是不同的,而後者的肥胖比率比較高,這也可能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奶瓶餵食的時候,如果照顧者沒有觀察嬰兒的行為表現,有可能因餵奶瓶中的奶水沒有喝完,而強迫寶寶喝完。親餵母乳寶寶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喝,食慾調控的發展較好,這也是比較不會肥胖的原因之一。


乳房要接受刺激 才會增加奶水分泌


部分新手媽媽可能會有共同疑問,孩子好像吸不到奶水或奶水不夠,感到非常擔心而選擇了配方奶,陳昭惠則說,哺乳雖然是哺乳動物的本能,但是仍是需要學習的。產前可以參予母嬰親善醫院的準爸媽教室或是各縣市的哺乳媽媽支持團體,了解哺乳的一般過程,產後立即和寶寶有肌膚接觸,寶寶多數會自己找尋媽媽的乳房,學習怎麼樣吸吮。當乳房受到刺激,就會開始分泌乳汁。


在寶寶想吃的時候就餵奶,且當寶寶一大口含住乳房、認真的吸吮時,大多數的媽媽是可以製造足夠乳汁滿足寶寶的需求。由於吸奶瓶奶嘴的方式,與吸吮乳房的方式不同,如果寶寶習慣使用奶瓶奶嘴,就不容易吸出乳房的乳汁。有些媽媽擔心寶寶喝不到奶,直接就加上配方奶,寶寶因此而減少了吸乳房的次數,乳房刺激不夠,乳汁就可能會減少分泌。


哺乳時出現這些情況 應請專業人員協助或立即就醫


正常的哺乳寶寶在剛開始的1至2個月1天進食至少8到12次是很正常的現象,頻繁的吸吮並非吃不夠。但是有下列表現時,應該尋求專業人員協助。


▸嬰兒含著乳房就睡著,抱開沒多久就哭。
▸出生後24到48小時仍未解大便。
▸黃疸變嚴重。
▸7天內仍未回到出生體重、或是回到出生體重後體重卻又減輕。
▸媽媽有乳頭疼痛、乳房硬塊、腫痛、發燒。


如果有下列表現,應該立即就醫:


▸嬰兒只是非常快速的淺淺吸吮。
▸嬰兒含著乳房就睡著,沒有吸奶,外觀嗜睡。
▸出生3天後尿尿次數仍不多,或是尿尿顏色變成深黃色甚至橘色。
▸出生後48小時內沒有大便排出,或只有少量深綠色或黑色的胎便排出。


陳昭惠提醒,一般的寶寶在肚子餓的時候會先開始有點焦躁,可能會轉頭,吐舌頭,嘴巴往旁邊歪像在尋找東西,或者碰到自己的手或包布就開始有吸吮的動作,這就是可以餵奶的飢餓暗示了。寶寶在吃飽後,就不再是一大口、一大口的吸吮,可能會很自然鬆口,頭擺一邊,或是睡著時,媽媽可以試著擠壓一下自己的乳房看寶寶還有沒有想吃的表現,或者是換邊餵奶。如果寶寶都不想吃了就不用勉強。


更多NOW健康報導
▸塵蟎誘發過敏體質 想擺脫鼻過敏應先改善鼻腔環境
▸三陰性乳癌標靶藥首次納健保 4種新藥獲給付11/1生效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我國今(2019)年第1階段公費流感疫苗將於11月15日開打,對象為國小至高中學生及醫事人員,針對為何將學生及醫事人員列第1階段開打對象,及如何保障學生家長「知」的權利,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謹說明如下:   Q:為何將國小至高中學生及醫事人員列為第1階段開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經歷一天的疲憊,下班後總覺得腳腫腫脹脹的,誤以為腎臟出了問題。郭大維中醫師表示,在中醫的觀點,水腫問題其實不只是腎,還有膀胱和脾經出了問題。因為脾臟主導水的運輸,同時也掌握體內濕氣的去留,所以顧好脾臟的健康不僅可消水腫,還能兼顧養生。最懂穴道的郭醫師,告訴大家消除水腫的三大...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中報導】王小弟就讀國小四年級,從小長得又高又胖,體重一直是同齡孩子的95%以上,讓他頗為自卑,日前校內健康檢查更意外發現肝指數(GPT)比正常值高出數倍,經抽血和超音波檢查後,確診為脂肪肝炎,所幸透過減少糖飲、體重控制和運動後,肝臟發炎獲得改善,肝指數也恢復正常,讓他重建信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最近演藝圈最大事件就是藝人余天女兒直腸癌於術後復發,轉移至肝及肺部。余天女兒約兩年前接受直腸癌手術,術後接受保護性化學治療,其目的在於降低癌症復發機率,但並不保證癌症就不會復發;而據媒體報導,余小姐在完成保護性化學治療後,並無接受規律之追蹤檢查,而最近檢查追蹤發現同時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