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預防運動猝死 醫:不適合運動時要停止

預防運動猝死 醫:不適合運動時要停止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運動時出現喘不過氣、暈眩、失溫、中暑等警訊,就是身體告訴你應該停下來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災難醫學科主任郭鐘太指出,心跳驟停在10分鐘內搶救回來的機率較高,若第一張骨牌倒下,便會引發一連串無法挽回的遺憾。

心血管疾病最緊急 不適合運動時要停止

急診每天面對各式意外狀況,郭鐘太說,又以心血管疾病最為緊急,因為其他器官發生問題,都有一段時間可緩衝,心臟卻會在幾分鐘內出現戲劇性變化,與大部分猝死事件最為相關。雖然運動可促進健康,但須衡量個人狀況及環境,當身體有一些狀況,像是疲累、感冒、休息不夠、中年以上,或是天氣急劇變化,對自己的評估要愈保守愈好,不適合運動的時候,有權利說「不」。

運動強度詃如何拿捏?

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分段累積的效果和一次做完相同,但每次至少要連續10分鐘。運動強度方面,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無法邊活動,邊跟人輕鬆談話,屬費力運動;若還能順暢對話,但無法唱歌,屬中度運動。不太費力的輕度活動,則不能列入每週150分鐘的運動累積量。

郭鐘太說,要活就要動,近年有些研究顯示,身體的軟組織和骨骼等,與免疫系統息息相關。他了解有些人喜歡挑戰運動極限,但健康不只為自己負責,也要為家人負責,如果運動時出現喘不過氣、暈眩、失溫、中暑等警訊,就是身體告訴你應該停下來了。

根據統計,急性心肌梗塞來不及送醫而不治的病人,男多於女,郭鐘太分析可能與社會文化要求男性要堅強有關,雖然教育鼓勵大家堅持到底,不過也應有踩煞車機制,運動應回歸個人狀態,自覺到達臨界點,不強迫過度身體負荷也是一種合理選擇。

身體素質訓練重要 別過度傷害身體

郭鐘太強調,身體素質的訓練相當重要,也能透過運動累積年老後的生理儲備性,但並非每個人都一樣,超過臨界線,可能造成身體機能受損,有些受損可復原,但萬一不能復原,往往都是人生遺憾。除了自身的煞車板以外,更應建立社會文化的煞車板,避免因群體壓力,造成個體對自身的錯誤身體使用。一旦進入急救或醫療流程,往往都是超過臨界線的第二道關卡,而第二道關卡的不確定性更大,例如不見得現場有急救設備或是某些醫療或場域限制,這些問題都可能面對更大的身體風險。

民眾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根據加拿大運動生理協會的身體活動準備度問卷,翻譯為中文的簡易自我評量方法,來掌握自身狀態及規畫適合的運動。超過69歲且不常活動,增加活動量前應先詢問醫師意見。

【延伸閱讀】

復發性濾泡淋巴瘤治療新選擇 有效延長存活期

眼睛「蛋白」熟透透? 飛秒白內障手術找回好視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70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為保障國人身體健康,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TPMMA)針對藥品行銷人員,進行醫藥行銷師(MR)訓練及認證,以增進藥品行銷人員素質,提升整體醫療品質。和安藥業總經理盛寶嘉於日前接受TPMMA理事長高孟熙頒發榮譽MR證書時表示非常榮幸,亦極為認同MR認證制度;高孟熙理事長...

閱讀詳情 »

老是失眠、睡不好嗎?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國人約1/5有慢性失眠的困擾,許多人為了一夜好眠,購買昂貴的寢具、特別挑選有抒壓成分的食物,甚至吞服安眠藥,但中醫師認為,有時候改善睡眠不用這麼麻煩,學學農夫,常常赤腳走路「接地氣」,也有助穩定自律神經,幫助入睡和增進睡眠品質。 失眠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但...

閱讀詳情 »

「啪答~啪答~」一樣米養樣人,鞋子也是一樣,有的人穿鞋走起路來安靜無聲,有的人卻像雙腳有千斤重一般,步伐拖沓,每走一步都會伴隨像是拖鞋摩擦地板的聲響出現,給人自信不足、個性消極的印象,殊不知,「總愛拖著鞋子走路」的行為背後,其實也暗藏著不少健康隱憂! 走路鞋子愛磨地~腳踝無力是「垂足」 嘉義聖馬爾定...

閱讀詳情 »

媒體曾經報導女藝人陳意涵是一個運動狂魔,平時愛跑步的她,體重45公斤,體脂肪竟只有10.7%!其實,一流馬拉松選手的體脂肪幾乎都不到10%。至於一般人跑步該如何降低體脂肪,日本知名跑步教練將告訴大家其中的秘訣。 馬拉松選手調降體脂肪 比賽爭取好成績 有的人跑步為減肥,有的人則是為了更精實增重,無論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