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頭部外傷須密切觀察 可能造成後遺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年節一到,民眾多會出門遊玩,許多民眾可能因遊玩時頭部外傷而懷疑是否為腦震盪;衛福部新營醫院急診科侯承佑醫師表示,頭部外傷是門診中最常見的主訴之一,而造成腦震盪的原因更是五花八門,至於頭部外傷中,「腦出血」才是最該擔心的問題。

侯承佑醫師表示,「腦震盪」指的是大腦受到撞擊或搖晃後,造成暫時的大腦功能喪失,但最後都能自行恢復,且在大腦構造上並無損傷的情況。至於「腦出血」指的是大腦受損後,周圍的血管破裂出血,除了大腦結構本身受損外,不斷擴大的血塊可能造成腦內壓升高,使得未直接受傷的腦部缺氧,形成二度傷害。

腦震盪後常見的症狀如:頭痛、頭暈、噁心、輕微嘔吐、短暫失去意識、視力模糊、短暫失憶等。侯承佑醫師指出,雖然恢復的時間短則數天,長至數週,只要最後有完全恢復,都算是腦震盪,當醫師判定病人有腦震盪,由於實際大腦結構並無損傷,只需好好休息配合適當藥物治療,不會有永久後遺症。

侯承佑醫師指出,由於X光無法看到腦出血,需要頭部電腦斷層才能診斷,但電腦斷層的輻射劑量約為胸部X光數十倍,因此並不是撞到頭就一定要做電腦斷層,大多輕度頭部外傷的病人,密切觀察才是最佳方法,應和醫師討論對病人最有利的處理。

醫師強調,嚴重腦出血即使開刀治療,大多仍會有長期後遺症,如肢體活動不便、癲癇等,後遺症層出不窮,因此最好的治療就是提早預防,如家中的老人家及小孩跌倒傷到頭部,請立即至醫院檢查,家中防跌倒措施也要做好,才能讓腦部免除傷害。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3002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依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約為3‰至4‰,先天性聽損孩子如能在出生3個月內診斷,於6個月大前就開始配戴聽覺輔具與接受聽語療育,將來就可以達到接近正常的語言和身心發展。出生三天聽力篩檢 未通過要診斷國民健康署自101年起全面推動新生兒聽力篩檢,經統計...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吃益生菌可以提升免疫力嗎?元老級抗衰老診所醫師柯威旭指出,免疫力講求的是平衡,根據現有益生菌研究,其可幫助增強宿主抗菌及抗病毒能力,促進免疫調節作用,和降低身體過敏反應的程度等。現代醫學已能根據個人基因與合適益生菌配對,進行「個人化」免疫益生菌,有助改善免疫失衡。免疫力...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日前一名二十歲男大生,困擾多年的異位性皮膚炎,因夏季悶熱流汗,導致皮膚搔癢、紅腫、嚴重發炎脫屑,不僅抓破皮膚,傷口流出組織液,還因此感染蜂窩性組織炎以及疱疹性濕疹,緊急住院一個多星期接受治療後才改善出院。後續醫師輔以新型生物製劑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病情獲得良好控制,順利回...

閱讀詳情 »

中秋節,又是烤肉、又是吃月餅,放假結束一量體重,總是胖了兩三公斤。 上班忙碌、回家帶小孩照顧家人,根本沒時間好好照顧自己。 面對自己越來越圓潤的身軀,產生深深的無力感。 此時,該怎麼做?   【低氘水,健康燃脂好幫手】 低氘水可顯著降低血脂,改善高脂血症時的凝血和纖溶系統功能狀態,具有保...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