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類風濕性關節炎 積極治療別怕用藥

快50歲的黃女士,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已經快10年了,症狀時好時壞,反覆發作,換了好幾間醫院、醫師的她,轉診到亞東醫院時已有關節變形情況,施力困難,日常活動受到影響,檢查發現手指、手腕及膝關節都受損。

類風濕性關節炎 積極治療別怕用藥

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張婷惠在詳細詢問後發現,黃女士對傳統免疫調節藥物的治療反應不佳,之前也有醫師建議申請使用生物製劑,但她卻非常排斥,覺得要打針很不方便,更擔心針劑的副作用。「蠻常遇到病人害怕藥物副作用,覺得西藥一定會傷肝傷腎,尤其是較年長的病人。」張醫師強調,吃藥傷身的觀念不盡然正確,核准臨床使用的藥物通過嚴謹的實驗,專科醫師已充分了解藥物的作用機轉,在醫師的監控下使用是相對安全的;而且大部分的副作用是可恢復的,像是過敏、肝指數異常等,停藥或治療後就會改善。

張醫師表示,早期藥物選擇不多,類風溼性關節炎嚴重者常需要中、高劑量類固醇控制病情,類固醇也就是俗稱的美國仙丹,造成的副作用讓民眾留下刻板印象;其實隨著藥物發展——如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小分子口服藥物等,已有效減少類固醇的用量,大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僅需極低劑量的類固醇,甚至有機會停用。即使有必要,只要在醫師監控下,仍能安全使用類固醇,消極抗拒治療反而會放任病情惡化,就像黃女士因延誤治療,錯失關節炎停損時機,留下無法挽救的傷害。

類風濕性關節炎 積極治療別怕用藥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但造成關節疼痛、受損、最終變形,在體內長期慢性發炎的情況下,也會增加其他健康風險,例如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中風、骨鬆等。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中年女性,她們大多處於家庭、工作兩頭燒的狀況,常會忽略自己的健康。」同為女性的張醫師有感而發,「擁有健康才有本錢照顧家庭」,她呼龥病友一定要積極就醫,以免留下後遺症,日後要付出更多代價,也未必能找回健康;「類風濕性關節炎不但造成關節疼痛、受損、最終變形,在體內長期慢性發炎的情況下,也會增加其他健康風險,例如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中風、骨鬆等。」

經過耐心溝通,了解黃女士對打針的恐懼,張醫師建議申請使用小分子口服藥。「只要吃藥不用打針」這件事化解了黃女士的心防,更害怕自已連擰毛巾、切菜都沒力氣,黃女士總算願意接受新一代療法,也不再因為忙碌就延誤回診,持續治療半年後,現在病情漸趨穩定,順利停用類固醇,也很少發生疼痛了。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2/6145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78歲余姓老翁,感染灰指甲多年,指間也時常會有白色屑屑,長期自行塗藥,灰指甲反而越來越厚,患部越來越嚴重,有時會有搔癢情形,天熱時去抓還會有反紅現象,有時候也會有流出汁液,老翁聽說雙腳通風能減緩細菌孳生,因此在家只穿襪子不穿鞋子,沒想到情形卻越來越嚴重。 細菌滋生 指甲增...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癌症好可怕!根據國內最新資料統計,癌症長達44年蟬聯台北市首位死因,平均約每1小時45分鐘,就有一名因癌症死亡。醫師強調,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疾病,只要定期篩檢、正確飲食、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生活的型態,即使罹患癌症,也能及早治療,大幅降低死亡率。 去年台北市逾5千人因癌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鬼月不安寧?30歲洪先生,日常生活作息規律,沒有抽菸、酗酒惡習,身體健康情形良好;不料,日前他突然胸悶、快要窒息,同時伴隨極度害怕的恐懼感,全身冒汗顫抖,就像鬼附身一般,嚇得妻子趕緊帶往急診就醫,檢查才發現是恐慌症發作。 身體檢查沒問題 原來是恐慌症 收治個案的台北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73歲老翁,自覺性慾減退,到坊間買壯陽藥,一吃就是2年多;數個月前,他突然小便不順,連大便也很困難,直到無法排尿合併發燒,緊急就醫檢查,竟發現長了一顆10多公分的攝護腺腫瘤。 腫瘤侵犯血管大出血險死 收治個案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黃建榮指出,該患者接受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